核心提示:书画家亟待上补文字课...
彭利铭
书画界历来有一个传统习惯,每遇节日或吉庆活动,大家都会把世上最美好的词汇最吉利的话语,编撰成诗、词、联等内容,以书法、绘画的形式送到千家万户。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现象,在报刊上选登的美术界一些人士的题字,看后让读者议论纷纷,实在不爽。
在广泛传播的媒体中发表作品,对大众的示范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人们看到了错字、别字、自创字,繁简混用等题字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这使读者很难接受并提出质疑。
有人说,人家不是搞书法、搞文字研究的,可以谅解;有人说,约稿的记者、编辑不把关吗;有人说,这些人是片纸难求啊;还有人说,这种水平素质凭什么能够刊登;也有人说不必小题大作。
笔者听后找来报纸认真拜读,并将书友们提出的问题查找了书法大字典和字海等系列工具书,有些字的确找不到出处,如:“迎”字内写成了“卯”,多了一撇。有一幅作品中四个字都不规范,确有自造之嫌。中国书法中草书也有规范,更讲法度,每个字的草法演变有着漫长的过程,是有规则,有条件,是在可行的实践中发展至今的,不是谁想改就可以改的!题字写得好不好看,暂且不说, 但一定要规范,更不能写错字, 这是底线。您虽然是有头衔的美术机构有关人士。但要写书法要题字,不求法度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恐怕不行。因为您不是自娱自乐地写着玩,不是自己个人行为的艺术发泄,您是登在报纸上推广出去的。写错字,人人都有过,但发表一定慎重。平时谁写错字没人说,但题字错了,就别怪大家议论了。
据我了解,很多读者并不仅仅是对错字的不满,也不是对不规范书写抓住不放,而是担心书法这门中国画创作的基础课,越来越没人重视。
回顾中国美术史, 哪位画坛巨匠不精通书艺!远的不说,上个世纪的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石鲁、吴作人、陆俨少、刘海粟、黄胄等大师哪个不是自成风格的书法大家。从绘画的点、线到题字,处处可见他们扎实的书法功底。就连极力推行中西合壁的吴冠中先生晚年还推出了自己的书法展。可见学习传统书法之重要。不练书法甚至渺视书法在当今画坛中青年画家中,更是普遍。这致使制作风盛行,把中国画“写”的境界丢失。忘记了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线条的运用紧密相连。如果渐渐远离了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影响、日益结合所形成的显著艺术特征,定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画的遗憾甚至悲哀。
(编辑: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