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广告宣传语如潮水般涌来,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与认知。然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宣传中,一些不规范、易误导的表述悄然出现,“品牌创始人于丹”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语言使用与信息传播中的诸多问题。
当在北京地铁广告牌宣传墙上看到“品牌创始人于丹”这一表述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愕然与困惑。从语法和语义的基本逻辑来看,“品牌创始人”这一组合存在明显的歧义。如果其本意是指于丹为某一具体品牌的创始人,那么这种表述方式无疑是模糊不清的。在语言表达中,清晰准确是传达信息的基础,而此处缺失了关键的品牌指向,让受众如坠云雾,难以理解其确切所指。“品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非一个可以被“创立”的实体,能被创立的只能是具体的品牌,如“华为”“格力”等。所以,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品牌创始人于丹”,这样才能明确信息的核心,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这一错误表述所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于简单的语法错误。在信息传播层面,它极大地降低了传播效率。广告的目的在于迅速、准确地将关键信息传递给受众,而模糊不清的表述只会让受众在解读信息时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因为理解障碍而直接忽略这条广告,使得广告投放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于品牌塑造而言,这种不严谨的宣传方式可能会给品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一个连基本宣传语都存在错误的品牌,很难让消费者对其专业性和严谨性产生信任。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品牌形象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消费者的选择,这种因表述不当而引发的负面印象,可能会在无形中削弱品牌的竞争力。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类错误表述的频繁出现,反映出当下社会对语言规范重视程度的下降。在追求创新和个性的时代,一些人过度追求语言的新奇和独特,而忽视了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则。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其规范性是保障信息准确传递的基石。随意破坏这一基石,会导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偏差、误解,甚至引发文化层面的混乱。同时,大众媒体和广告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肩负着传播正确语言和文化的社会责任。如果在广告宣传中频繁出现此类错误表述,将会对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语言学习和认知产生误导,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整个社会的语言文化素养。
为了避免类似“品牌创始人于丹”这样的错误表述继续误导大众,我们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广告从业者应增强自身的语言素养,在撰写宣传文案时,严谨对待每一个字词,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媒体平台在审核广告内容时,要将语言规范纳入审核标准,杜绝此类错误信息的传播。此外,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语言规范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的习惯,提升全民的语言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传播的浪潮中,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和准确性,让每一条信息都能清晰、有效地传递给受众。
(编辑 王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