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内容

吕振西:好人崔明钦

  核心提示: 崔明钦先生,1947年生人,年长我3岁。我俩都是青岛莱西人,乡音未改,乡情暖暖。我尊称他为明钦兄。 2024年春的一天,得知明钦兄和老伴在烟台过冬之后,刚刚回到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星光岛寓所,我便与文友...

崔明钦先生,1947年生人,年长我3岁。我俩都是青岛莱西人,乡音未改,乡情暖暖。我尊称他为明钦兄。

2024年春的一天,得知明钦兄和老伴在烟台过冬之后,刚刚回到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星光岛寓所,我便与文友刘忠山一起去看望。

纵观明钦兄的人生轨迹,可谓是“三点一线”:早年在莱西长大成人,乡愁绵绵;后来在西海岸工作,情真意切;再后来到烟台工作,光彩夺目。他走到哪儿就在哪儿安家,可以说是“狡兔三窟”。他的多半辈子都在与文字文章结伴同行,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又可以说是文学艺术“一线牵”。   

我们仨在一家小店落座后,边吃边喝边聊,其乐融融。文化人聊天,话题还是文化。明钦兄告诉说,这次临来西海岸时,烟台文友几经鼓动,让他出版一本自己作品的集子,他也就萌发了这个念头。我和忠山立马赞同。明钦兄笔耕不辍几十年,阅人无数满眼素材,勤于动脑精耕细作,涉猎题材繁花似锦,创作体裁高山流水,佳作屡屡见诸媒体。随着微信日益兴盛,他思想活跃思路敏捷,紧跟时代追求时尚,手机书写顺畅便捷,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散文诗歌多多,跟帖留言好评如潮。这些长文短句,像一粒粒珍珠散落着,若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对自己是多年心血的结晶,是人生轨迹的驿站,赠友朋也是真挚情感的表达,文友心心相印的名片。

话已至此,明钦兄就直言不讳了:振西老弟,我的这本集子,想请你给作序。我赶紧连连摆手道:不可不可。您是哥哥,是文学大家,著作等身,熟人名人文人多的是,哪个都比我强。我是小弟,才疏学浅,没名没份,岂敢岂敢。可他却说:这件事情,思前想后,非你莫属,没得商量。忠山也跟着“起哄”:我赞同崔老的意见。吕老作序,情理之中,切勿推辞。你熟知崔老,懂得崔老,文笔又好,有说服力,可行可行。我立即“回击”道:我要是写序言,忠山也不能闲着,必须写一篇。忠山见状,也就立马答应了下来(他这位快手高手过后很快便写就了一首诗歌)。就这样一说二卖的,我便硬着头皮应承着:那就试试看吧。但我要先看看您的稿子。

小聚结束,天下大雨。大大小小的雨点,噼噼啪啪地下落,在地面上激起一个个水泡,形成了雨地里的串串涟漪,向水面四周扩展着散发着。我也在沉思着发散着。

立说立行。明钦兄很快就在微信上,陆陆续续地将他的文章发送给了我。我赶紧在电脑上下载,存盘,浏览。好家伙,这么多!其中有剧本,有散文,还有诗歌,我以前有的读过,有的没有读过,洋洋洒洒的足有二十多万字之巨!

我一一阅读着,欣赏着,思索着。题好文一半。这篇序言,该起个什么贴切的名字呢?思前想后,与明钦兄的交往像过电影般地在脑海里闪现着,他那朴实亲切的乡音在耳畔回响着,他笔下的人物生龙活现地在眼前浮现着,他那执着的使命感在心中荡漾着。夜半时分,一个题目在我的朦胧中跃然而出:好人崔明钦!不是吗?古往今来凡是良善之人,都推崇好人。好人就是心地善良的人,勤劳勇敢的人,有独特本事的人,关爱家国的人。而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祖国来说,好人就是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人,就是甘愿奉献的人,发挥社会正能量的人。对于新时代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遵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既要做一个时时刻刻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好人,更要做一个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人!纵观明钦兄的做人做事作品,他就是有血性有担当有成就的好人!我赶紧开灯起床披衣,拿起常年放在床头的笔和纸,记录下了这篇序言的名字。不然,天亮之后可能会想不起来的。

明钦兄是好人,是他有执着之心。他的这本集子,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他创作的电视剧《金凤银凤》和《乡里情》的剧本,以及他的创作故事、社会反响与评论、有关剪报;二是他撰写的散文,有社会现象,有城市景观,有人物特写,精致细腻,洋洋洒洒;三是他的现代诗歌,所观所思,信手拈来,情感真挚,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他的这些作品,都是深入生活、勤奋写作的结晶。我认为,这些佳作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他能写他会写,而更体现为他爱写能写,是他的勤奋他的执着他的责任感他的紧迫感的驱使,是他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苦乐观的浓缩和彰显,也是他的感恩之心的真诚报答。

明钦兄在散文《割不断的情结》里,叙述了37年前他与《烟台日报》的情缘。明钦兄在高中毕业后回到莱西县一个偏僻的小村子当了民办教师时见到《新烟台报》后为之一振,“暗暗地做出了一个决定:从现在起,争取每天给《新烟台报》寄一篇稿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的作品处女作第一次被变成了报纸上的铅字,崭露头角。他还创造了10 天时间在《新烟台报》上连发了三篇稿子的业绩,在他老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第二年他便接到了到《新烟台报》社帮助工作的通知, 成为从全地区 17个县市遴选的三位农民通讯员之一,有幸在报社工作了半年时间。时至今日,明钦兄仍然感恩这段难忘的时光:“我之所以能够从开始写‘小豆腐块’,到后来写出一些有影响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从一名农民通讯员,到后来成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关键有《烟台日报》做我的老师,有刘少白这样一些老报人的帮助。”

明钦兄是好人,是他有责任之心。他创作的电视剧《金凤银凤》,就是亲力亲为的结晶。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在莱西市姜山镇岭前村驻点时,偶然听说本镇保驾山村有个女孩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却因父母双亡、家境贫寒、无力上学。他立即冒雨骑车前往查看,女孩家中只有低矮的茅草屋和破旧的被褥。这家在三年前父亲去世后,大姐从联中退学回家干活,照顾有病的母亲并供二妹上高中。二妹临近高考时,母亲又不幸病故,大姐自己做主殡葬了母亲,加倍鼓励二妹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报效家乡父老。18岁的二妹姜福贵果然不负重望,考取了北京化工学院。明钦兄的心里酸楚连连,当即与村党支部向镇党委汇报,后来姜福贵拿到了300元救济款,终于实现了“大学梦”,迈上了报效家国的坦途。 他心潮澎湃,立即撰写了报告文学《在通往北京的大道上》为媒体发表,社会反响强烈。

明钦兄后来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到青岛西海岸的黄岛区担任文化局局长之后,仍感重任在肩意犹未尽,又赶紧将这篇报告文学改编成电视剧本《金凤银凤》,很快为上海电影制片厂选中。该剧随即由上影厂联合淄博电视台和黄岛区文化局共同拍摄,著名导演执导,著名演员和青年演员饰演,著名作曲家作曲,著名指挥家指挥,歌唱家独唱,终于汇合集体智慧完成。该剧在上海电视台首播,又在全国50多家电视台播出,最终在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热播,好评如潮。在该剧中,明钦兄既是编剧,又是制片主任和监制,还饰演县长,真可谓是倾注心血,一专多能。

我想,银凤原型的姜福贵,之所以时来运转结局圆满,固然是因为有个好姐姐的殚精竭虑,更是有当地村镇市乃至大学领导的关怀帮助。然而,假若她未能遇到好人和贵人的明钦兄,假若没有明钦兄的极力推动,她的人生之路肯定会是另外一番情形。因此断言,明钦兄既是姜福贵命运转折的关键人物,也是成就这部电视剧的关键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全力主推,才使得姜福贵由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娃,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也才使得《金凤银凤》的故事,成为感染人、引导人、教育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典型范例。

明钦兄是好人,是他有仁爱之心。明钦兄的散文作品中,更多的是关注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从中彰显了满满的正能量,也在无意之中让读者读懂了作者的仁心爱心。

明钦兄在散文《黄岛这边的海》里描述的同事小薛和爽朗好客的船老大,还有“亚洲夏威夷”金沙滩的诱人魅力,充分展现了“黄岛这边的大海,有母亲一样的温情,有乡间少女一样的纯厚,有壮士一样粗犷的性格,有春蚕一样无私奉献的精神。”

明钦兄在散文《黄岛,永远的祝福》里,则真实描述了一个个老领导、老同志的亲情友情,进而表达了作者发自肺腑的感受:“黄岛,我可爱的第二故乡,我为能在这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曾经工作与生活过8年,把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留在这里而深感自豪和荣光。”

明钦兄在散文《重逢在西海岸》里,满怀深情地回忆起与他在24年前与老传达田礼友共事的点点滴滴:“在长达8年的工作中,我一直被老传达田礼友的优秀精神品质所感动,并慢慢地与之成为莫逆之交,结下不解之缘。”“他是文化大院里最繁忙的一个人,既是传达员又是门卫,既是保管员也是清扫工,既是交通员还是灭鼠小组长。他一年四季,从来没有闲着的时候。”“他那双敏锐的眼睛就是镜头,每时每刻无不观察周围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以自己强烈的责任心恰当处置 。作者还真实记述了除夕这天发生的情节: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我想起了田礼友,马上叫女儿把自家刚替下来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骑车给田爷爷送去,并要接好线路调好台。女儿一会儿就回家了,说大过年的就田爷爷一个人,孤单单的留在那间清冷的传达室,真可怜。女儿的话一下子激起了我的愧疚之心:是啊,作为一局之长的我,能心安理得地躲在家里过大年吗?!经过与家属和孩子协商,我急急忙忙的赶来传达室,一再动员田礼友务必趁天还没黑,骑车赶回家陪家人欢度除夕。而桌子上那台黑白电视和床铺上的军大衣,竟陪我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作者尽管在第二天上午没能赶上区里的团拜会,但心里踏实——因为他已用另一种形式祝福新春的到来。在田礼友因老伴病危,只得无奈地请求辞职之时,作为局长的作者为感谢他只会奉献、不求索取的高贵品质,则办了两件事:一是从单位经营收入中挤出一点现金作为赞助,让田礼友回家买几只山羊放养,解决家庭困难。还安排外租一辆大头车,装上老人的行李、自行车和杂物,并带上他写的载有《老传达——田礼友》文章的《青岛日报》,把他亲自送到村,与村党支部书记做好交接;二是请田礼友吃了一顿“送行饭”,其中的细节令人下泪,“我让他在大客位置落座时,他激动得半天才挪步到我的身边。当我夹起全席第一道菜递给他的时候,田礼友大概没有想到,一时竟不知所措地伸出双手接住了。我清楚地记得,那双手是黝黑的、干裂的……”

明钦兄的诗歌,大都是自由诗,看似随心所欲,实则用凝练的笔墨,浓缩了场景,彰显了意境,很是耐人寻味。他在诗歌《瞻仰邓世昌雕像》里是这样写的:你的名字和你的壮举/一样辉煌/可大清王朝的辫子再长/也没能缚住/窜进家门口的豺狼/危难时刻你一声铁令/率致远号决意/破釜沉舟/与敌舰相撞/谁知 ,那发罪恶的炮弹/把你拖进了绝望//不成功便成仁/生为钢铁 ,死亦气壮/搏击中/先推开抛过来的/救生圈 ,又用最后的慈爱/把已无力衔起你胳膊的/忠犬断然摁进水下/成就了一段/生死与共的佳话/打着璇儿沉没的发稍/是在昭告世人/悲愤已呛满你的胸腔/而怒火与赤胆/铸就的灵魂/转瞬就在波涛中化作/一尊气贯长虹的雕像……

我读罢心想,面对同样的场景,同样的瞻仰,明钦兄的思绪为何如此深邃,下笔为何这般神奇?说到底,这既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差异,又是理论修养和文学修养的深浅,才聚焦成了眼力心力笔力的精神大餐。

拜读明钦兄的散文诗歌,篇篇都是佳作,他笔下的人物事物,有名有姓,真实可信,语言朴实,文笔流畅,描述细腻,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百看不厌。

明钦兄是好人,是他有坚韧之心。他成长在农村,成名于城里,结缘于文学,勤劳淳朴,勇敢坚强,百折不弯,骨子里有一种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精气神。在与明钦兄的交谈中,我还得知了他人生旅途的顺畅与坎坷。然而,这一切的一切,终究苍天有眼,终究经受考验,终究百炼成钢。对此,明钦兄只是淡然一笑,人生在世,谁还没碰到个磕磕绊绊,谁还不遇到个沟沟坎坎?一咬牙挺过来就是了。人心是好是孬,必须坦然面对;做事是优是劣,岁月已经明证。到了这把年纪,我们感恩顺畅,这能增强信心;也要感恩磨砺,这能鼓起勇气。我们既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热爱苦难的生活,这才是真正地热爱生活。假若没有惊涛骇浪,就逊色了大海的魅力。

噢,我明白了,这就是明智豁达的崔明钦,这就是文学大家的崔明钦,这就是好人崔明钦!

祝贺明钦兄的这部著作出版!

恭祝明钦兄的文学艺术之树长青!

 

(编者注:该文作者吕振西,原任中共青岛市黄岛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党组书记,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中老年文化艺术促进会顾问)

 

                                                         (编辑 张霞)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上一篇:烟花三月出京城
  • 下一篇:没有了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5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