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勍
近日,“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主题展览在巴黎圆满落幕。三个多月时间里,来自中国的200多件(套)精美文物,展示辉煌灿烂的盛唐气象,在法国掀起“中国文化”热潮。
习近平主席在展览序言中强调:"我们要从历史文化中探寻启迪,深化人文领域交流互鉴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大国领袖的高瞻远瞩,为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定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永恒基调。
在盛唐气象的画卷中,玉文化始终是最温润的底色。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八重宝函,以和田白玉为匣,金丝缀珠,将佛教智慧与玉的圣洁完美交融;何家村窖藏的镶金玛瑙羚羊首杯,玉匠巧借天然纹理,让西域贡品的异域风情与中原技艺水乳交融。这些文物印证着唐人"凿山取玉,贯彩为虹"的气魄,更昭示着文明互鉴早已深植于华夏血脉。正如习主席所言,正是这种对历史文化的深度开掘,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文明交融的温热脉动。
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在当代焕发新生机。苏州博物馆的"青玉合卺杯"数字全息展,让观众透过AR眼镜看见玉料在虚拟刻刀下渐成器物的神奇过程;故宫文创推出的"君子九德"玉佩盲盒,将"温、良、恭、俭、让"的品格寄托于现代设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雕界泰斗吴元全打破传统玉雕行业 “师父带徒弟” 的单一技艺传承模式,开创了 “先学画画再学玉雕” 的系统化艺术教育体系。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玉雕从业者的艺术素养,更推动了玉雕艺术从工匠技艺向独立艺术形态的跨越。这些创新实践恰是对习主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号召的生动回应,如同给古老玉文化插上双翼,让其在数字时代的天空展翅高飞。
当敦煌研究院与卢浮宫开展文物修复技术交流,当龙泉青瓷大师在塞纳河畔展示"如琢如磨"的制玉工艺,我们看见文明对话正书写新的篇章。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如两块美玉相击,迸发出清越悠长的和鸣。正如唐代玉带銙上胡人乐舞纹样与云龙纹相映成趣,今日的文化交流也在碰撞中创造着超越地域的至美。这恰是习主席倡导的"人文领域交流互鉴"的真谛——让不同文明在相互映照中愈发璀璨。
人类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文明,而在书写文明的过程中,每个民族都在打磨着属于自己的美玉。当我们以"各美其美"的胸怀珍视传统,以"美美与共"的智慧拥抱世界,那些承载着东方哲思的玉璧金璜,终将在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里,映照出文明交融的永恒光华。这正是唐人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也是习主席殷切期许的文明图景——在开放包容中,让文明之美生生不息。
(编辑 王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