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保障房要尽快突破建设瓶颈...
资金短缺,确保承诺兑现,当务之急是既要放开融资平台“护航”,也要发动社会力量“驰援”
开工建设1000万套,这样的计划,让2011年成为我国有史以来保障房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到5月底,开工已达340万套。虽然时间过半、任务未过半,但相比去年同期,开工率已提高不少。
保障房建设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一方面,保障房建设能在较短时间内分流商品房需求,减弱房价不合理上涨的动力,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对巩固楼市调控的效果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可以带动钢铁、水泥、电力等数十个相关产业发展,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对于保证经济的合理增长,减少经济转型成本也相当重要。
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工作,视之为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一些地方政府也列之于干部考核的“必须选项”。作为保障房建设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部门责任意识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规模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挑战也同样前所未有。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投资在1.3万亿元左右,中央财政投入的是1030亿元。据报道,深圳的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达百亿元;上海、江苏、湖南等地试点出售保障房“部分产权”……在迎来第三季度“开工潮”的同时,保障房在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因资金短缺带来的“建设瓶颈”。
解决资金问题,政府不可或缺。在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地方资金支持力度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同样需要集中财力用于保障房建设。日前,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放开融资平台,允许地方融资平台为保障房建设“护航”。这或许是今年保障房建设11月底前全面开工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而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意志与市场运行规律的协调,同样至关重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房地产企业百强有七成缺席保障房建设。这也从反面启示,保障房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体制内需要加大社保资金的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来源;体制外通过税费减免等政策安排鼓励企业参与,保障房产权共有、先租后售、以资金投入换取商品房建设地块优先权等正在试行的办法,也应加快总结梳理,明确政策预期。
实际上,不仅是资金筹集,保障房建设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公开透明可谓保障房工程的“生命线”,及时公布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质量监管情况、分配方案,让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不仅可以增加保障房建设的公信力,也是为社会力量的参与创造透明、公正的市场条件。
保障房建设快马加鞭,催动保障房题材股票飘红。或许,这不仅是投资市场的“政策敏感”,也传达出社会各界对保障房建设的良好预期。在某种程度上,保障房的建设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拓宽渠道、创新机制,解决保障房建设的种种问题,才能“让政策阳光温暖更多住房困难群众”。
开工建设1000万套,这样的计划,让2011年成为我国有史以来保障房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到5月底,开工已达340万套。虽然时间过半、任务未过半,但相比去年同期,开工率已提高不少。
保障房建设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一方面,保障房建设能在较短时间内分流商品房需求,减弱房价不合理上涨的动力,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权,对巩固楼市调控的效果意义重大。另一方面,保障房建设可以带动钢铁、水泥、电力等数十个相关产业发展,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对于保证经济的合理增长,减少经济转型成本也相当重要。
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工作,视之为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一些地方政府也列之于干部考核的“必须选项”。作为保障房建设的主导力量,各级政府部门责任意识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工程建设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
规模前所未有、力度前所未有,挑战也同样前所未有。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投资在1.3万亿元左右,中央财政投入的是1030亿元。据报道,深圳的保障房建设资金缺口达百亿元;上海、江苏、湖南等地试点出售保障房“部分产权”……在迎来第三季度“开工潮”的同时,保障房在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因资金短缺带来的“建设瓶颈”。
解决资金问题,政府不可或缺。在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地方资金支持力度的情况下,各地政府同样需要集中财力用于保障房建设。日前,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放开融资平台,允许地方融资平台为保障房建设“护航”。这或许是今年保障房建设11月底前全面开工的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而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意志与市场运行规律的协调,同样至关重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公布数据显示,房地产企业百强有七成缺席保障房建设。这也从反面启示,保障房建设需要进一步创新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体制内需要加大社保资金的投入力度,拓宽资金来源;体制外通过税费减免等政策安排鼓励企业参与,保障房产权共有、先租后售、以资金投入换取商品房建设地块优先权等正在试行的办法,也应加快总结梳理,明确政策预期。
实际上,不仅是资金筹集,保障房建设的整个过程都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公开透明可谓保障房工程的“生命线”,及时公布工程建设资金使用情况、质量监管情况、分配方案,让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不仅可以增加保障房建设的公信力,也是为社会力量的参与创造透明、公正的市场条件。
保障房建设快马加鞭,催动保障房题材股票飘红。或许,这不仅是投资市场的“政策敏感”,也传达出社会各界对保障房建设的良好预期。在某种程度上,保障房的建设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只有拓宽渠道、创新机制,解决保障房建设的种种问题,才能“让政策阳光温暖更多住房困难群众”。
(作者:徐立 任编辑: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