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尚
【事件】 《舌尖2》应观众要求增加美食内容
【观点】 适当听取意见不仅是对观众的谦诚,更是对作品的爱惜
上周五,《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了第三集。相较于前两集强调故事性,这一集在美食上的着墨明显增加。这是因为此前,不少观众抱怨片中“人文太多美食太少”,针对观众的反馈,《舌尖2》在第三集的内容上做了紧急调整,重新剪辑,增加了美食内容的比重。调整后的节目赢得观众纷纷点赞。
其实,《舌尖2》开播以来一直是既有点赞也有拍砖。点赞的人认为,《舌尖2》突破了美食纪录片的界限,融入了创作者的文化思考,用美食表现了人、情、味。拍砖的人则吐槽美食镜头太少,许多食物都是一闪而过,想完整地吃道菜都吃不着。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该作品的艺术呈现和创作理念,在此无须多论。更令笔者深有感触的是主创们对待观众反馈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第三集播出后,相信除了雁来蕈、冻豆腐、香椿鱼、玛仁糖等令人垂涎的理由之外,不少观众之所以点赞,还有一个理由,就是观众的感受得到了尊重和重视。
片子拍给谁看?肯定是观众。从观众的口碑最能直观地判断一部作品好与不好。《舌尖2》无疑是明智的,认清了个中道理,面对吐槽没有无视,也没有狡辩,而是进行了部分调整和修改,应观众要求增加了美食内容。“只要是善意的批评我们都愿意听。”总导演陈晓卿的一句话表明了《舌尖2》的创作态度,既表达了对观众的尊重,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艺术工作者常说创作要“接地气”,对于电视工作者来说就是贴近观众。如何贴近观众,互动和交流是个好方法,经常关注观众的反应,不时听听大家的声音,艺术创作需要如此。还记得86版《西游记》之《斗法降三怪》一集中,剧组把“破烂溜丢一口钟”的“钟”误当成了寺庙中的“钟”, 播出后群众发来意见,经考证后,创作者们及时修正错误,补拍了衣服的镜头,替换了原来的情节,经典才避免了硬伤的出现。可见,适当地听取合理的意见不仅是对观众的友善和谦诚,更是对作品的珍视和爱惜。
这也让笔者联想到不少相反的例子:有些作品或对观众的批评与质疑置若罔闻、熟视无睹,依旧我行我素,或对评论者的建言与直言拍案而起、反唇相讥,容不得半点批评,听不得不同的声音,甚至唯我独尊。无疑,艺术要有所坚持,但是艺术坚持与听取意见之间并不矛盾。好的意见可以令作品更精进,认真听取意见才是对艺术真正的坚持。艺术并非高高在上,不能总以一种冷艳高贵的姿态示人,否则,如果创作者对大众的反馈不屑一顾,最终也会为大众所疏远甚至抛弃。对于批评,正视是最好的方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也是从事艺术工作的可贵态度。况且,艺术应该是具有包容性的,创作者要最大限度地展现它的有容乃大。《舌尖2》的紧急调整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编辑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