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鸿
在中华绘画艺术的灿烂星空中,北派山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宛如一首雄浑壮阔的史诗,以山川为墨,以天地为纸,描绘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与雄浑力量,展现出凛然风骨与无疆大境。
历史溯源:传承脉络中的雄浑初绽
北派山水的起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隋代画家展子虔,其作品《游春图》虽画面尚显古朴稚拙,但已初现北派山水注重描绘北方山川雄浑壮阔之端倪。这幅画以青绿设色,勾勒出山川的大致形态,开启了后世北派山水重视色彩表现与结构布局的先河,宛如一颗艺术的种子,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种下雄浑的基因。
到了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将青绿山水推向新的高峰。李思训官至右武卫大将军,被后世尊称为“大李将军”,他的绘画风格工整细腻,注重色彩的运用和画面的装饰性。李昭道作为“小李将军”,继承并发展了父亲的画风,父子二人用色浓重艳丽,笔触细腻且富有装饰性。他们通过对山石轮廓的精细勾勒和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敷染,营造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生动展现出皇家园林与北方山川的富贵气象和雄伟壮观,奠定了北派山水以色彩和线条塑造山川形态的基本范式 ,使北派山水的风格初步成型。
五代时期,荆浩隐居太行山,深入观察北方山水的自然风貌。他创作的《匡庐图》,全景式构图展现北方崇山峻岭的巍峨险峻,画面中山石高耸,树木茂密,山间云雾缭绕,瀑布飞泻而下,尽显山川的雄伟气势。荆浩不仅在技法上提出“笔有四势”,即“筋、肉、骨、气”,强调用笔的力度和韵味,还注重对山水内在精神的挖掘,为后世北派山水画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成为北派山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北宋时期,北派山水迎来鼎盛。关仝师承荆浩,其作品《关山行旅图》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他以粗壮的线条勾勒山石轮廓,用“刮铁皴”表现山石质感,描绘出北方山川的雄浑荒寒,画面中,峰峦叠嶂,山路崎岖,行旅之人在其间穿梭,尽显生活气息与山川的苍茫之感。李成以“惜墨如金”著称,他的《读碑窠石图》通过淡墨轻岚营造出悠远清旷的意境,展现出北方平原寒林的独特韵味,画中枯树寒林,石碑矗立,人物在碑前驻足,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范宽则以《溪山行旅图》震撼世人,他以雄健老硬的笔触、厚重坚实的墨色,塑造出顶天立地的巍峨高山,将北方山水的雄浑磅礴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主峰巍峨,瀑布飞泻,山下行旅队伍缓缓前行,彰显出人与自然的对比与和谐。这三位画家并称“北宋三大家”,他们的作品和艺术理念对后世北派山水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将北派山水的雄浑风格推向极致。
范宽《溪山行旅图》
艺术特色:雄浑笔墨绘就壮阔山河
北派山水在艺术特色上,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从构图上看,北派山水多采用全景式构图,追求“大山大水”的布局。画家们将崇山峻岭、江河湖泊、亭台楼阁、行旅人物等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和丰富的层次。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主峰高耸入云,占据画面中心位置,周围环绕着大小山峦、溪流瀑布,形成主次分明、气势磅礴的视觉效果,体现出“高山仰止”的审美追求,让观者仿佛置身于雄浑壮阔的大自然之中。
在笔墨技法方面,北派山水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勾勒山石轮廓,再用丰富多样的皴法表现山石质感和纹理。荆浩的“斧劈皴”,以侧锋行笔,笔触峻峭刚硬,如同斧头劈砍在山石上,表现出北方山石的坚硬和险峻;关仝的“刮铁皴”,线条刚劲犀利,似铁刮过石面,凸显山石的粗糙质感;范宽的“雨点皴”,用密集的短线条排列,形如雨点般落在山石上,生动地表现出北方山体的浑厚凝重。此外,北派山水画家还注重墨色的运用,通过浓淡干湿的变化,营造出山水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北派山水在色彩运用上也独具特色。早期以青绿山水为主,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的运用,使画面呈现出鲜艳夺目、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如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作品,体现出皇家的富贵与威严。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墨山水逐渐兴起,但色彩依然在北派山水中占有重要地位。画家们在水墨的基础上,适当运用淡彩,如赭石、花青等,使画面在保持雄浑大气的同时,增添了几分清新雅致的韵味,达到墨色交融、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李可染《万山红遍》
文化内涵:雄浑山水蕴含的精神境界
北派山水不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它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宇宙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情。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北派山水画家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思想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范宽长期隐居终南山、太华山,对北方山水的朝夕变化、四季更迭进行深入观察和体悟,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到画作之中,使《溪山行旅图》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观者能从画中感受到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北派山水还体现了中国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北方山川的雄浑壮阔、巍峨险峻,象征着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和不可征服。北派山水画家在描绘这些山水时,通过刚劲有力的笔墨和宏大的构图,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雄浑豪迈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像北方山水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此外,北派山水还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它追求的是一种雄浑大气、质朴自然的美,反对雕琢和做作。这种审美观念体现了中国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师恩钊《大壑潺音》
当代传承:雄浑风骨的创新延续
在当代,北派山水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众多画家在这一领域持续探索,为北派山水注入全新生命力。
李可染堪称近现代北派山水传承创新的一座丰碑。他深受传统北派山水雄浑风格的熏陶,同时积极探索写生与创作的融合。在其代表作《万山红遍》中,以独特的积墨法和鲜明的红色调展现出巍峨山川的壮丽。画面以墨为底,层层积染,再用朱砂等重彩铺陈,使山川在深沉厚重中透露出热烈与奔放,既保留了北派山水的雄浑气魄,又赋予画面强烈的时代感与视觉冲击力,让古老的北派山水在色彩运用上开拓出全新境界。
贾又福是李可染的得意门生,他在传承北派山水精神的同时,深入挖掘太行山水的内在神韵。其作品如《太行丰碑》,以独特的笔墨语言构建出超现实的山水意象。在构图上,他打破常规,采用满构图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张力;在笔墨技法上,他将传统皴法与自己对自然的感悟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雄浑、苍茫且富有哲学意味的山水意境,使北派山水在当代语境下展现出深邃的精神内涵。
张仃作为当代艺术大家,其焦墨山水别具一格。他以焦墨线条勾勒山川轮廓,用疏密有致的皴擦塑造山石质感,如《陕北风光》,通过纯粹的墨色变化展现出北方山川的质朴与雄浑。他摒弃色彩的辅助,仅以焦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山水的层次与韵味,回归到中国传统绘画最本真的笔墨语言,为北派山水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审美范式,展现出焦墨独有的艺术魅力。
师恩钊长期致力于北派山水的研究与创作,他的作品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在《云涌太行》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太行山脉的磅礴气势,在继承传统全景式构图的基础上,巧妙运用光影效果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让古老的北派山水在表现形式上更贴合当代人的视觉审美习惯,使传统山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孙红光《一衰烟雨任平生》
孙红光作为北派北派山水研究员,作品呈现北派艺术风貌,其山水造境隽秀旷达,气韵悠远,气势磅礴,涤荡心灵,有一种庄严厚重的美。蕴含着传统山水画的端庄质朴、静谧悠远、深沉而细腻,端庄肃穆中不乏飘逸空灵,格调高雅,意境深邃。
这些当代画家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和技法,在传承北派山水雄浑风骨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时代中捕捉灵感,让北派山水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当代艺术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壮丽篇章。
北派山水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以其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精湛独特的笔墨技法和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在当代,北派山水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继续描绘着祖国山河的壮丽画卷,展现出大境无疆的艺术魅力和凛然风骨,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未来,北派山水将在新时代的艺术浪潮中,继续绽放光彩,续写辉煌篇章。
(编辑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