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旅游涂鸦”离“留言文化”的距离还有多远?...
司马童
“五一”期间,出门旅游又成人们热议话题。不过也有“不和谐音”传出,之前有报道称,台湾台东知名景点“水往上流”植物园里的30株皇冠龙舌兰四五百片叶片上,据疑遭大陆游客刻字留言。叶片上,有人写“河南省王刚”、“南京小素到此一游”,也有简体字写着“青山白云好风光”。
饱暖思畅游,畅游喜涂鸦——这也算是诸多国人“富”起来以后的共性表现之一了。而对于“旅游涂鸦”,有人归之于“素质问题”,有人斥其为“行为陋习”。在我看来,顺势而为,变堵为疏,在坚决反对在文物和旅游建筑上胡乱涂鸦的前提下,可否试着给它一个“留言文化”的出口。
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早就涵养了国人善于吟诗诵词的特性。回顾历史长河留下的灿烂诗词经典,有不少,便是先人们游兴大发时创作的精彩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今日的游人,虽然很多只能写一些直白的感受,而其随意刻画的“旅游涂鸦”,与现时的文明要求也颇存冲突,但若一概回避风俗传承,一味批评“游品不端”,似乎也显得“只顾一处,不及其余”,或多或少地衬出了“思维的守旧”与“管理的僵硬”。
“旅游涂鸦”越来越多地“登临”宝岛台湾,自然是一种“有得有失”的现实图景。只是也应想到,喜爱“旅游涂鸦”,未必仅仅是中国“国人”的特殊嗜好。正如有网友所评论的,中国的古迹,比如苏州北寺塔,有好多老外刻字,还有繁体字。欧洲的古迹上也不乏涂鸦爱好者的“杰作”。
综上所述,给“旅游涂鸦”一个“留言文化”的出口,就不是一种胡言乱语和异想天开。“涂鸦”如何才能成为“文化”?听上去很难,说起来好像也未必不可行。既然现今的旅游业界,常常把导游要务归纳为“吃、住、娱、游、购、玩”,那么出于增添一些文化气息,为啥不能再加上一个“涂”或者“写”呢?可想而知的是,比起那些动辄需要大量花费的旅游设施资本投入来,建一个“涂鸦角”及一面“涂鸦墙”的成本,应该是属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议题吧。
引导游客的“规范化涂鸦”,还不只是一个提供“留言文化”出口的问题。不难看到,近些年来,各个地方的风景名胜区,纷纷采取重金征集“形象广告语”的方法,以图打响自身招牌,吸引更多游客。思路稍作引申,旅游景区“留言文化”的鼓励与兴起,不正是一项“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针对之举么?可见,观念变一变,“陋习”也是宝——不雅的“旅游涂鸦”,也完全有可能成为独特的“留言文化”。
(编辑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