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影视投资需理性...
张成
2001年,影视业并不是资本的宠儿,彼时公映的电影《大腕》仿佛先知,讽刺了今时今日发生在影视界的怪现状。片中,因无力偿还拍片所欠的巨债,尤优装疯、王小柱真癫,却终究只是一剂讽刺的笑料。孰料,日前,《羊城晚报》报道杭州某影视公司陈姓老板举债千万,因无力偿还,饮弹自尽。投资不成,反误了卿卿性命,令人唏嘘不已。时下,影视业成为资本跑马场,煤老板、地产商还有各种其他资本纷纷涌入。然而数据表明,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未必是福地。
去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同意备案公示的国产电视剧有1040部33877集,而拿到发行许可证的只有469部14942集,近几年的综合数据表明,一半以上拿到制作许可的电视剧因剧本、资金、市场等问题而中途流产,或者因为制作质量太差而没有获得发行许可证;有的即便制作完成,并获得了发行许可证,又有半数以上不能播出,导致亏损。如前所述,2011年度全国获得发行许可证的剧目共14942集,但全国电视台每年电视剧的播出量仅为6000集到8000集,也就意味着有50%以上的电视剧没有上到播出平台,而在这些没有播出的电视剧中,90%以上几乎丧失收回成本的希望。对于一些小的影视制作机构来说,中规中矩的一部30集、2000万左右成本的电视剧,如若投资失败可直接导致一家经营多年的公司破产。
显然,这位陈姓老板在投资支出前并未做好详细的投资规划,对各项流程并未做好预算,前期太宽松,后期又步履维艰乃至无力完工,无法回本;如若其在投资前了解市场,提前找好销售渠道预售版权或联合投资摊薄风险,那么至少在几近成片之际融得一部分资金周转,也不至于无奈放弃。
别说是很多非专业的投资者,即使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手,一着失手,也可能晚节不保。2005年,法国著名艺术电影制片人、欧洲电影学院主席巴尚在巴黎办公室中自缢身亡。巴尚苦心费力筹集来的数百万欧元在《伦敦来的男人》开机不过几天时就花得精光,他也因此在焦头烂额中走上绝路。
因此,作为名利场的影视业究竟能给投资者带来多少回报?这不得不让人打上个大大的问号。当前,经济大形势处于调整期,不少煤老板、地产商将无出路的资本注入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影视业。除却一些投机者之外,这些想做实事的投资商进入文化产业固然是双赢的好事,但前提是投资需理性,需审视这些漫天飞舞的高票房和高收视率有多少能落入自己的荷包。至于财力稍逊的中小企业家欲进军影视业,则更需要懂行和搭建专业的团队来运作,从投资到销售都要严格地当成一门生意来做,理性当头。切莫“只看吃肉的,不见喝汤的”。同时,还要奉劝所谓的圈内人士,与游资合作时,切莫再抱着“宰一刀”的心态,如若伤害了投资方的积极性,最终伤害的还是行业自身。
(编辑:周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