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小说 >> 内容

走出文学批评的怪圈

  核心提示:走出文学批评的怪圈...
      刘金祥 
 
        文学批评多年来备受责难和贬抑,已经成为老生常谈的话题。一方面,文学界人士谈起文学批评总认为它需要改进和加强,但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作家圈到普通读者,对于文学批评多是冷嘲热讽甚至不屑一顾,一些作家直言不讳地说从来不看批评文章。我曾经看到一篇出自某位著名作家之手的文章,对某一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作家表示扼腕叹息,认为批评家不去评介这个作家简直等于把一个天才“封杀”了,好像那位作家过早离开人世必须由批评家负责。这究竟是对批评家的高度重视,抑或是对批评家的有意中伤?实在让人困惑。当然,就一些批评家的言行来看,的确存在可议可疑之处,五花八门的流派、各种各样的花哨文章,搞得读者和作家眼花缭乱、如坠雾里。

    当然,文学批评并未因此就匿迹消亡,近期评论界关于茅盾文学奖的争议成为一时热点,就是典型的例证。即使有些作家一再申明绝不看批评文章,事实上对关于他自己作品的评论还是很关注很在意的。其实,若干年前就有人提出过,今天的文学批评之所以走入缺之不可但又难受关注的怪圈,根本原因在于美学知识谱系不够健全、审美鉴赏的能力有所不逮。这就使得对文学的本色很少有人进行深入探讨、详尽阐释和客观评估,更没有人高屋建瓴地对当今时代的审美风尚予以追溯和概括。加之若干外行长官的指手画脚,导致文学批评失去应有的公平和公正。此话由来已久:现当代文学构建伊始,文学批评更多关注的是对“德、赛”(民主与科学)的倡导,而来不及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尤其是左翼文学批评极为张扬苏联普拉左倾主义的论调,以大棒吓人整人,又缺少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法国、俄国等国大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的美学功力,加上对中国传统文论的冷淡,理论的构建不免流于畸形,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新时期以后局面大有改观,至少七八十年代对长期以来“左”的禁锢加以清理,文学批评的锋芒有所增加。而随着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不少锐进之士开始关注西方文论的理论构架,这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是一个有益参照和有利契机,但遗憾的是更多的人以单纯引进为主,而忘记了必须以中国作家的作品作为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致使我国文学批评同文学创作的实际相去甚远,文学批评也就必然陷入困境。

    平心而论,要想走出这种困境,既需要人文环境的总体改观,也需要每个批评家脚踏实地的努力,更需要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从自我审视自我检省开始,力求尽快走出自我循环的怪圈。这也许可以不再让读者和作家远离文学批评。首先,应把当前的“炒作”与批评分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媒体对文学的炒作自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要认清炒作不等于批评。对新作品的出版及时予以介绍,是新闻报道的职责,有点渲染也在所难免,读者大可不必把这种“炒作”当作文学批评。文学批评的问世,需要经过一番深入思考,需要相对的沉稳和冷静。如果让批评家立马跟进,真正意义的文学批评也就无从谈起了。其次,应看到文学批评是阐释而非判决。多年来无论是读者的期冀,还是传媒的要求,总认为批评就是简单的判决。比如有人强调,文学批评就是判断高下好坏,这意味着把文学艺术上十分复杂的现象简单化。实际上正如一切学术观点一样,需要的是以理服人,无论是分析还是阐释,既不是法官的判词,也不是绝对的定案。简单化会使批评陷入绝境。第三,文学批评应力求公允而非臆断。批评的公允应立足于科学分析和理性评估,不能穿凿附会,以言废人或以人废言。文学批评一旦缺乏公允,无疑就会落入偏见和成见的泥沼。第四,文学批评需要彰显个性而不是面面俱到。任何一部作品在批评家眼里,总有突出的一面和舍掉的一面,不可能像官样文章一样全部点到。最后,不能离开历史看待作品,也不可能离开作品去附会历史,现在经常对作品和作家排列名次,其实就是弄巧成拙。这样的批评不能取信于读者。

    当然不能说做到了以上几个方面,文学批评就能完全走出怪圈。但真能这样去做,在一定程度上总可以改变批评的形象,也许会收到一些应有的效应。

(编辑:文心)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上一篇:幸福家园
  • 下一篇:诗毕竟是诗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