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理论 >> 内容

担忧“微文学”蜕变“不文学”

  核心提示:担忧“微文学”蜕变“不文学”...

       最近新浪微博继微小说大赛之后又将推出微剧本大赛,为配合这一赛事,令其更为直观立体,新浪已启用微视频官方微博,开始征募微剧本的投稿。其选登的作品有以蒙太奇形式呈现的生活感悟、时空跳跃的古代故事、曲终奏雅的寓言性片段,林林总总,内容相当丰富,质量相当可观。

    如果我们在新浪微博搜索栏里输入“微小说”、“微剧本”字样,可以发现相关话题还有“微诗歌”、“微故事”、“微家书”、“微简历”、“微影评”等,几乎涉及全部的文学及非文学的文体,也带动了不同年龄、职业的网友的创作热情,可以说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方位的、全民的文学样式。但详细观之,却发现这一系列以“微”冠之的体裁,内容形式几乎都趋于一致,由于篇幅短小,内容零碎,文体特点难于辨析,一篇微小说仅换个标签又可以去参加微剧本大赛。

    其实,在不久前的微小说大赛中,作品就已呈现文体标准过于模糊的态势,冷笑话、鬼故事、片段化的生活小事、时空交错的虚构场景、散文化的心情文字,几乎已经无所不包,但都被冠以“微小说”之名。这一现象引发我们以下思考,其一,微文学是否适宜置于传统文学的概念体系中;其二,微文学作为全民的文学,百余字的文学,有没有必要以“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名目来指称;其三,一个更加不应回避的问题是,微文学是否还能纳入“文学”的范畴。

    诚然,作为“微博时代”背景下自然发生发展的文学现象,我们去纠结其中的概念定义似乎为时过早也无甚必要。但文学体裁作为一种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所担心的是,微文学的内容和传统文学已大相径庭,而我们仍要以传统文学的方式去指代和区分它们,是否会限制其发展或令之走上歧途。而当这种影响反作用于传统文学的时候,我们的文学是否会被矮化、零散化,乃至让传统文学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一个“微”时代,成为只言片语、三言两语的零碎片段,再也无法形成逻辑完整、结构宏大的言说。毕竟,如凡客体、咆哮体、“艰难决定”体、“再也不相信爱情”体等盛行一时、转瞬即逝的微文学样式是在特定的网络话语氛围中产生的,是网友为回应某一事件、某一观点而形成的大规模文学戏仿,失去时间向度之后意义就无法生成,更像是以文学形式呈现的集体行为艺术。而且,如果虚构想象的微博可以纳入“小说”、“剧本”等范畴,那么记录日常生活、发表个人看法的微博可以纳入“散文”之列吗?

    为了厘清因传统文学概念引入微文学而带来的诸多混乱,我们有如下主张:首先,文体的划分是在文学产生之后,微文学是一种民间生发、集体创作、在大众传播中生成意义的文学样式,目前发展尚未成熟,不宜以传统文学的概念称之,对于非专业的微文学爱好者、创作者,也不宜以文体对其进行规范,即使设定了文体的条框,文本也会在生长中渐渐模糊这一界限,这也反过来证明传统文学的文体不适用于微文学。第二,网络时代令文学的接受者拥有了成为传播者的可能,文学走下神圣的殿堂,但文学的品质却不可降低,故而我们欲将微文学纳入“文学”范畴须慎重,不加选择地照单全收只会导致文学这一指称越来越不“文学”。第三,网络微文学类比赛对于作品的选拔宜放宽视野,不可一概以传统文学的标准量度,否则那些未被选出但有一定价值的微文学样式有可能因掌握着选拔话语权一方的否定而不再继续生长,而那些得到肯定的作品或将陷入明明有独特样式却无法走出传统文学束缚的非牛非马的尴尬境地。

(作者:怡梦 编辑:李钊)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