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小说 >> 内容

温州小店生意经

  核心提示:温州小店生意经...
  王 手
  我老婆突然就下岗了
  一九九四年,我老婆的工厂改制了。改制是个新词,其实大家并不怎么懂。改制?改成什么制?本来是国营的,现在改成什么营了?其实什么营也不是,改制后,这个厂就没有了,就和大家说拜拜了。
  一九九四年,我们的生活是个什么样的呢?我们住在靠近郊区的地方,房子五十平米;我平时骑自行车去单位,我老婆上班则要倒三次公共汽车;我小孩在市区读四年级,因为不好带,一般情况下都寄托在我母亲家里;我们家的电视是一九八三年买的,洗衣机是半自动的,空调只装在卧室里,是单匹的本地产的“玉兔”,有一个很响的室外机;生活以外用于娱乐的电器,是朋友装搭的一台“卡拉”机,其实就是一个扬声器;家里没有电话,本来计划买个BP机,现在看来也要泡汤了。
  在这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工厂会关门的,就是想象力再丰富,也只是想到儿子能不能“顶替”。我们一直为自己的工作而骄傲,我老婆在国营厂,我在文联机关。按照我们温州的说法,我们是最最理想的搭配,一个在工厂,实惠;一个在机关,轻松,我们自己都暗暗地羡慕自己。
  我老婆的单位叫温州肥皂厂,做洗衣服的肥皂,像拍人的那种板砖,但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增产肥皂”。在没有洗衣粉、洗洁精、洗涤剂、洗手液的年代,它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在城市,它可以洗脸、洗手、洗澡、洗衣服,是消毒去污的必需品。在农村,它更是高档奢侈的日用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农村的河边,那些洗衣的村姑,在衣上涂上一点点肥皂,就可以在河埠上捶上半天。也因此,我老婆厂里的增产肥皂一直是一种紧俏货。
  那些天,老婆派了我许多差事,一趟趟地到她厂里,去运回一些东西。她在厂里做会计,有一些书、账簿和杂七杂八的“细软”。不像一般的工人那么简单,只抽回一个身子,就什么都带走了。我问老婆,厂都没有了,人都散光了,你还拿这些东西做什么?老婆说,现在厂里混乱,没有人顾得上这些,我先保管着,等厂里万一有用了,我再拿回去。我狡猾地说,这里面有没有厂里的机密?如果有,我们先留着,到时候再拿出来要挟一下。老婆说,你不要乱说啊,做人不能这样小人的。她的意思是,下岗归下岗,跟积怨是没有关系的。我老婆是个纯朴的人、细小的人,不像我们在机关的,练了许多社会的伎俩。
  老婆在办公室里理东西,我暂时没事就去他们的厂区瞎逛。没有在工厂呆过的人,是不知道工厂的味道的。我老婆就经常跟我说一些工厂的细节:赤条条进出的浴室,几百人吃饭的食堂,“抗台抢险”的巡逻,“三班倒”的夜餐,冬天的锅炉房,夏天的冷饮车间……我听来都觉得非常有趣。肥皂厂的风景更是别样:有很大的煤场,有笔直的厂区路,有高高的反应炉,有垒得山一样的油桶,有宽阔的码头。站在滔滔的瓯江边,能看见江北岸耕田的农民、墨绿连绵的大山、山上的罗浮双塔和白绸一样的瀑布。还有那浓郁的油脂味,油脂是做肥皂的原料,多站一会儿,身上立刻就黏糊起来。这天,老婆的厂里很乱,每个路口都站了许多人,他们和我老婆一样都是厂里的工人,都揣着复杂的心情,在讨论和传递各种消息,他们的脸上挂着无奈和茫然,这里站站,那里站站,我也跟着他们这里听听,那里听听,肚子很快就饿了……这天,我用自行车把老婆的东西驮回来,同时也驮回了老婆灰暗的情绪和各种不好的信息。
  在过去,我老婆经常会弄些肥皂给我们家附近的小卖部。她在厂里当会计,有这个职位之便。一箱增产肥皂,厂里拿出来是四十八,她给小店是六十,不动声色地赚了个差价。在路数还不多的年代,她能有另外一条水注入到日常的生活里,算是活络的。
  现在,这条路眼见着就要断了。那些天,老婆一回家就恍恍惚惚的,和她说话有一搭没一搭的,饭吃着吃着突然就停住了,喝水无端地也会呛咳起来,思想更像是一条开小差的狗,跑着跑着又折了回来。有时候刚从外面回家,屁股踮一踮,又说,我有事再出去一下。也不知去了哪里,回来时魂明显地还落在外面。生活的规律也一下子被打乱了,早上莫名其妙地起得早了,衣服也不换了,垃圾也堆了起来,伙也开得“不三不四”,好几次把开水壶都烧漏了。最能检验人身体和心绪的“做爱”,也被省了,好像从来就没有过这么回事。有时候在床上,忍不住拿手探探,或做了很好的铺垫,到了要实施时,要么被她甩了手,要么被很白地盯一眼,好像在说,你还真好意思!我只得乖乖地忍了,似乎稍稍地一坚持,就是畜生一个。
  那段时间,我其实也是特别老实的,像犯了最难听的生活错误。我调到文联的时间不久,按理说我应该积极一点,没事也傻坐着。但那些天我都早早地回家了。要是往常,我回家的途中都会开点小差,因为我老婆倒三次车,回家一般都比我迟,我会先拐到会展中心的羽毛球馆去玩一玩。那里有几个老朋友,还有几个市里领导。现在的领导越来越喜欢锻炼了,我们就投其所好,陪他们锻炼,就好像《水浒》里的高逑。但那些天,我不去羽毛球馆改去菜场了。
  我要买老婆最喜欢的菜,买吃得爽口的菜,烧得也比往日认真,用力。目的只有一个,伺候好老婆,让她高兴,放松。就是这样,她吃饭的时候也会无端地挑剔,说这个淡了,那个咸了,说不是过年过节的,买那么多菜干吗?我知道她是心情不好才这么说的,我只是看看她,不和她抬杠。等她心里稍稍地平和一点,我就和她讲讲道理,说天塌大家事,不是你一个人“运背”。说树倒猢狲散,你一个人抱着树哭,也是孤独的。说这是时代进程中出现的事物,是必定要发生的,就看你怎么理解和面对……她听着听着也笑了。
  其实,我老婆不是那种“石板一块”的人。她上班时就在外面兼过会计,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赚点外快。开始是一个厂,后来是两个三个。在温州,要想维持生计,要想稍稍地宽裕,脑筋停着是没有办法的。她兼会计的单位有个体的,有事业的,也有股份制的,说起来收入可以,就是人忙,做着做着就面黄肌瘦了。我开始不明白这里面的奥妙,想,她是做会计的,又不是挑担拉车的,吃力什么?后来才知道,她身上的包袱,像下雨天担稻草,越担越重。温州的小厂一般都有两本账,一本是明的,是假的,应付检查的;一本是暗的,才是真实的。换句话说,小厂要是老老实实的,不做点手脚,就只好“空忙赚吆喝”了,或“斧头把自己的柄剁了”。因此,小厂在招募会计时都会问,会做假账吗?不会做?那就不好意思啦。老婆是国营大厂的会计,经手的项目纷繁复杂,过眼的资产百万千万,她要是使一点“小技”,做做假账,是小菜一碟。但老婆是个认真的人,尤其对会计专业,觉得原则如山,她曾经说,我一做假账心就怦怦乱跳,有一种犯罪感。自然,老婆的会计职位也就越兼越少。
  老婆最后一个兼职的公司叫“嘉利龙”,乍一听让人一头雾水,不知这是个什么机构,其实是做竹木贸易的,做饭掌、水勺、笔筒、扇骨,产品倒是精致,就是没用。民以食为天,企业以产品为天,一个公司,做着这些不易损坏的东西、难以消耗的东西,不倒闭才怪呢。也就是说,我老婆最后一个“外快”很快也没有了。
  现在我知道,我老婆的工厂为什么要改制了,道理和嘉利龙有点相像,洗衣机普及了,肥皂用得越来越少了,而奥妙、雕牌、纳爱斯、联合利华等等铺天盖地地起来,这些企业的投资一砸就是几个亿,落后的肥皂厂,老牌的增产肥皂就被它们逼进了死胡同,就不得不“缴枪投降”了。
  那个时候,我们的思路也是很局限的,根本没有想到生意。我对老婆说,我们不要着急,又不是没饭吃,我们只是少了一个人工作,心平气和地等一等,说不定机会就来了。我老婆无奈地点点头。她这人就是这一点好,决策性的事情,她还是愿意听我的。
  “运好不用起得早”,这是温州的一句老话,正好有一件事撞上门来,我杭州的朋友托人带来话,说要我在温州找个地,他要来温州摆摊“卖房”。还让我再找个代理,也就是“售楼小姐”,帮他日常打理,然后拿售楼的提成。我犹豫地问朋友,如果没有售楼小姐,售楼大姐要不要?朋友说,大姐好啊,大姐比小姐好,比小姐有经验,比小姐有耐心,我就放心大姐。我这么说,心里实际上是在推荐我老婆,而我朋友的态度,等于给我开辟了一条路。
  这位朋友原先是在宣传部门工作,以脑子好著称,我们还傻恋着工作、工作以外还很懵懂的时候,他的鞋已经在“海边”打湿了,他搞的是蜚声杭州的地产,他想把房子拿到温州卖,想招揽温州人的生意。
  我把这消息告诉老婆,她激动得声音都变了,本来是高兴的一件事情,她却发出了像哭一样的声音,说这是真的吗?说你不会骗我吧?说怎么运气会这么好呢?工厂买断的钱还不知寅时卯月才能到,即便拿到了,也就是一两万块,派不上什么用场。大家都还在混沌、迷茫的时候,我们的生活已开始出现转机。待老婆平静下来,她问我,那我们去哪里搞场地呢?我说,这个我早已经想好了,你们的嘉利龙公司。
  嘉利龙公司原来就租在外贸大楼,地点在市中边缘,不近也不远,不闹也不静,摆摊卖房,再合适不过了。公司现在正处在半停顿状态,我老婆找经理一问,想租个小型会议室,经理当场就答应了,还同意免费使用,说,我这里现在冷清,我就买个炮仗雇你打吧,打打热闹。
  我们把会议室理出来,在中间摆了模型,把图纸挂在墙上,那时候还没有所谓的楼书,我老婆就凭着现学的一些“知识”,作为杭州公司的全权代表,在那里接待客人了。她其实对杭州是没有概念的,所以,她的介绍也是半生不熟的,但她的态度是热情和诚恳的。我常常在一边窃笑,为她的投入和急切高兴。
  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客户,年龄大概有四十多岁,长得其貌不扬,衣着也很邋遢,背了一个旧军用挎包,她看了一圈图纸,然后就问我老婆首付多少钱?老婆说,八万。那人说,那我买三套。老婆嘴巴都僵了,说你买那么多干吗?那人说,给自己一套,两个女儿一人一套。说着她打开军包,掏出二十四万,都是整捆整捆的,有蓝色一捆的,也有绿色一捆的,散了一桌。老婆虽然做过会计,实际上接触现金的机会不多,一下子看到这么多钱,还是很震惊的。回家后还在感慨,说,这些人钱真多啊。
  这是一九九四年,我们大家都没有钱,也没有买房的意识,觉得房子就是住的,没有人会把房子当做商品那样抢购或囤积。举一个例子:我单位的一个老师,退休后要回北京老家定居,他在温州老城有一处五十平米的旧房,想处理掉带钱回家。当时市面价是四万左右,他跟我关系特好,他说,你要,就优惠给你,三万。三万能买套房子,就是纸糊的也是合算的。但我们没有钱,眼睁睁地让它溜掉了。再说了,我们有房住啊,我们买房干什么呀。因此,嘉利龙买房的女人是有远见的,而三套房子,也是我老婆代理杭州房子的最终成果。
  按照事先的口头协议,我老婆卖了一套房子,可得七百块钱的回扣,这样我老婆就可以拿到两千一。这是我老婆下岗后的第一笔收入,但她没有要。她在工厂呆了二十年,做过各种各样的粗细杂活,习惯了出汗费力的劳动,习惯了细水长流的工资,对于这种靠资源优势获取的收入,总觉得自己在剥削一样。她还说,你朋友只卖了三套房,他要是多卖掉几套,我还好意思一点。真是“无毛的鸡仔为鸭愁”。我杭州的朋友听了颇为感动,他觉得这样的人现在几乎是绝迹了,但他也说,我老婆是个“前人”。我知道朋友的意思,他是说我老婆老实,不开化,跟不上形势。
  下决心我们自己开个店
  有一天,我们做完爱,气氛还延续着,意犹未尽的手还在东摸西摸,我老婆对我说,我们做生意吧,我们自己开店吧。我说好啊,我也这么想啊。
  老婆正式下岗了,她拿到了一万八千元的买断费。我们曾讨论过今后的打算,我现在在机关谋事,工资马马虎虎还过得去,她再在外面兼个轻松的会计,我们少吃轻走,生活虽然不能小康,但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曾经讨论过这个钱的用处,我建议再添两千,存个整数,放银行里吃息。呵呵,都是些窝囊的想法。
  其实,老婆是一直想做个生意的,就是我没有同意。做生意要有“老奸巨猾”的素质,我老婆比较本分,她不是这样的料。做生意也不是百战百胜的,弄不好入不敷出了怎么办?我又不能帮她做生意,她一个人“单打独斗”,万一有个什么意外,远水救不了近火。但现在她下岗了,条件起变化了,她又挑个关键时机跟我说这事,等于在“要挟”我,我当然就同意了。我跟她开玩笑说,官员都是这样被拉下水的,把女人睡了,然后就不断被女人“问肯”,一问就肯。老婆咯咯地笑起来,说,你把我当什么人了。
  老婆要开的是鞋料店。为了支持老婆,我给了她许多“优惠”政策:店面的租金我出,工商管理费我出,每月一次的营业税我出。我说,如果你店里的东西是代销的,你等于是“白手起家”,简直是“一本万利”。
  我们的店开在隔岸路,这是条不大不小的路,和温州所有的路一样,两边开满了各种各样的小店,有酒食摊、音像店、理发室、洗衣铺、小超市、电脑复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也开起了鞋料店。暂时只有两家,一家是卖鞋扣的,一家是卖鞋线的,算专营性质。我老婆开的是鞋杂店,什么叫鞋杂?就是什么东西都有,胶水、糨糊、邦钳、批刀、鞋蜡、皮擦,等等等等,听也听不懂。老婆说,像她这种形式以前也有过,比如南北干鲜果,比如烟酒糖果杂。我开玩笑地附和,再比如“畚扫堆店”。
  隔岸路开出了鞋料店,是因为这里搞了个温州“鞋都”。其实就是一班小鞋厂挤在一起。隔岸路原来有个著名的企业——温州茶厂,计划经济时代,茶农们不能自己制茶,都是经过这里加工、买卖、出口的,很吃香的,最多时安排就业三四千人,是市里的利润大户。现在,茶叶流通的渠道敞开了,茶农们把生意攥在了自己手里,他们自己种,自己摘,自己炒,自己卖,甚至自己打品牌,想叫什么叫什么,这个国营的茶厂马上就倒闭了。但茶厂的地盘很大,从人民路拐进来,经茶厂桥走进去,沿水心河这么一圈转过来,俨然一个半岛。现在,它把原来的厂房利用起来,搞起了租赁业务,已有大大小小的五十来家鞋厂呆在里面,不是鞋都是什么?这里又和“来福门”鞋市比邻,走出茶厂桥,跨过人民路,就是松台山脚下,温州最大的皮鞋集散地就在这里。所以隔岸路的鞋料店也就相应地越开越多了。
  据说,温州有一万多家各种各样的鞋厂,有些是上规模档次的,有些就是“三无牌”,有些自己有专卖店,有些只是在商场里租个柜台,还有些就是家庭作坊,前店后厂,老公做鞋老婆摆摊。最多的是那些自产自销的小厂,鞋样摆在来福门,让全国各地的鞋贩们来挑,挑上了,那些小厂就有活干有饭吃了。有这么多的鞋厂,就有那么多给鞋厂供货的鞋料店,哪怕没有关系,“瞎子鸡啄虫”,捉漏也可以捉个半饱。照这样说来,我老婆要开鞋料店,思路和方向都是对的。
  我老婆的店租在“隔岸饭店”的楼下,这里原来是茶厂的食堂,后来被个人承包了,成了对外营业的饭店。承包人脑子不错,餐饮、娱乐、足浴、KTV都搞,但也许是地段的关系,生意一直不暖,所以就把临街的几个包厢理出来,捣出门面租给我们了。就这样,我们的鞋料店就开起来了。虽然像模像样,虽然有我的“优惠”做后盾,但毕竟是初次经商,毕竟不知道生意的水有多深,她还是“醋碟里开荤”,能省就省。
  她省的途径主要有三条,或者说四条,其中有一条还和我有关。
  一是她不装电话。店里的电话其实是很要紧的,叫货用电话,问询用电话,催款用电话,没电话就意味着“睁眼瞎”,就意味着信息不灵、寸步难行。但我老婆坚决不装电话,原因很简单,就是初装费太高。我也去邮局问过,初装费五千,还要中华烟做糖衣炮弹去打通关节,才会排一条线出来。我老婆就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她现在店里也有一台装模作样的电话,其实,是我们向饭店租的,用来装装门面的。反正饭店的生意不好,这门电话空着也是白空着,他们就把电话线从楼上放下来,很隐蔽地拐进我们的门框。我们向饭店每月付租金一百元,饭店则限定我们只许接不许打。不过毕竟方便了一点,也是合算的。我老婆把名片发给那些厂家的时候,都会刻意地提示,我店里有电话啊。对方都会无一例外地吃上一惊,哇,你们店有电话啊!有电话好啊,那以后要货就不用跑啦。我老婆也会欣然接应,是啊是啊,你们尽管打我电话啊。
  二是她不叫帮手。开店是最最需要帮手的,特别是这种鞋料店,脏、重、累。脏她是不怕的,她本来也不是什么小姐太太,她就是工厂出来的,也是从最差的工种做起,慢慢地才做到会计的。重她也可以安排,她这人嘴甜,逢着有人,就会派差事,老司,你帮我把这个东西搬一下哦?老司,你好事做到底,帮我把东西放放好哦。累就没办法了,这是她自己认定的生意,要轻松就是去卖手表,卖化妆品。不叫帮手最最麻烦的就是厂家要货,别看那些小厂,架子都很大,一个电话打过来,像催命一样,都要你马上送过去,哪怕是几张鞋纸、几条鞋油、几斤鞋钉,也像是天大的恩赐一样。这样的时候,我老婆只得把门拉了,或把门交给隔壁店里,跟他们说,你帮我把店看一下啊,我去去就来啊,有客人过来你接应一下啊,先叫他坐一坐啊。好在我老婆和左邻右舍关系处得还不错。
  三是她经常打烊。经常打烊是我老婆最大的发明。鞋料店刚刚开张,生意一般。生意靠守,生意靠关系,生意靠信用,生意靠服务,这些我们都懂,这得一步一步来。但有些付出是没有办法的,即使没有生意它也是铁打的,比如税,比如租金,比如管理费。租金是一年付一次的,管理费是半年付的,税则是根据营业额月付的。老婆平时有事没事经常往税务那边跑,经常给点小恩小惠。这是我给她出的主意,叫她要惦记着人家,初一、十五、端午、中秋,别等到出了事了才想起找人,那都已经迟了。这样,我老婆就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觉得这女人不错,有人情味,就对她很客气。于是,在我老婆向他们叹苦的时候,他们的同情也油然而生。我老婆叹苦的内容很多,冬天不冷,棉鞋没生意啦;雨水太多,皮鞋穿得少啦;夏季太短,凉鞋穿不着啦;换季太快,鞋样吃不准啦,反正都是些“鞋难做鞋难卖”的理由,这些理由都导致了她的鞋料生意不好。因为熟了,税务人员就很好说话,就会悄悄地给她出主意,说你打个报告来吧。老婆问,报告怎么说?税务说,你刚才不是说了很多生意清淡的理由吗?老婆说,刚才是私下里和你说的,是拿不到台面上的,不知道公开的应该怎么说?税务理直气壮地说,就说闲月淡季,申请歇业嘛,我们又不是弄虚作假。这样啊,我老婆心领神会,就堂而皇之地打了报告,说了生意不好的理由,要求歇业休息。税务也装模作样地批了字,真的同意歇业,同意免掉税金。
  当然不是真的要歇业休息。休息了,还怎么赚钱?税务会掏心窝地对我老婆说,你门开一半吧,似开不开,似关没关,生意照样做,做来都是你的,我们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管你就是。这等于是不用缴税在做生意,哈哈。
  四是我也被老婆拉到店里帮忙了。叫我帮忙等于是叫了一个免费的帮手,不仅卖力,而且可靠。这是我们家眼前的头等大事,我当然义不容辞。是啊,我们家世代都是工人,我老婆家也是,现在形势变了,人的价值观更是变了,过去我们以工人为荣,现在我们以贫穷为耻,工人肯定是赚不来钱的,贫穷至少证明两点:一、我们家先天不足;二、我们后天也不努力。我们要告别贫穷,靠做工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做生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就是这一部分。对生意,我们心里一点也没有底,更没有钱让我们缴学费,所以我们就是能省就省,摸着石头过河。要是做得好,钱也赚得来,不仅我老婆投进去,我肯定也会跟进去的,我们的身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要是填表格,就不会再填什么学生啊、工人啊,我们就会填个体工商业劳动者;轮着我们的后代,就会填老板,做大了还可以填资本家。所以,这等于是一场革命,一场翻身仗,我肯定是要参与的。如果我们努力了,仍无起色,我们就认命,再回来也无憾。这是我们的转型期,意义非同小可。
  我只好去单位请假。我的工作是编杂志,不是很忙,两个月一期,我把生意说成是我们家“生死攸关”的大事,现在正处在“背水一战”的关头。这一年也确实是非常时期,据说,“下海”一词就是在这前后被生造出来的,专指“放弃原有工作做生意”。很多人都在蠢蠢欲动,很快,有人出国了,有人辞职了,有人要求“双免”,都在外面做生意。我没有他们那些条件,腰也硬不起来,我只能提一个不三不四的申请——不坐班,把杂志编好,只拿个基本工资,其他什么的都不要。领导掐指一算,这没有损失啊,也没有耽误什么啊,还可以拿我的“其他”聘一个临时工给自己跑跑腿,何乐而不为呢,他就答应了。
  就这样,我来到店里,帮老婆一起做生意。她负责接洽、营业、发展;我比较简单,负责送货。我们店里有两辆送货的车,但都是自行车,一辆蓝色的“小海狮”,是我老婆骑的,送一些可以放在兜里的小东西;一辆加重的“永久牌”,那是我的坐骑,我还在后座上装了一块板,一次我可以垒两大袋鞋撑,或十箱南光树脂,或八个圆桶的包头料……
  我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人物,我就是一个小编辑,骨子里本来也很贱,所以我并不在意骑着车四处送货。我苦恼的是我的身份,我不是一般的送货工,不是纯粹干苦力的,不是把鞋料丢到对方厂里就完事,我是我老婆的老公,如果我老婆是老板娘,那我就是老板,如果我老婆是总经理,那我就是董事长,送货是我的兼职,我后面还夹杂着许多任务。老婆说,你顺便去他们厂看看,他们用的东西我们也有的,就把生意拉过来。我送货过去的时候,就东看西看,贼眉鼠眼,像小偷一样,看中一个我们也有的东西,就恬不知耻地跟他们说,老板,这个东西我们那里也有噢,是不是也给点我们做做噢?是不是下次带点给你们试试噢?老板斜眼看看我,爱理不理。
  我老婆说,你把东西送去时把账结掉算了。我送货过去的时候就到处找签字,仓库签字、车间验收签字、财务主管签字,最后找到老板,我说,这一点钱是不是现钞结了算了?老板理直气壮地说,没有的,我们都是挂账的,我们皮啊、革啊,这些大宗的都是挂账的,你这些鞋杂还现付?笑话。还说,一般生意我们都是半年付,个别的我们还是一年付,你老婆人好,我给她仨月付,已经是很优待了。呜呼,我哑然,我无地自容,我只能在心里骂,什么东西,“病人还狠过医生”!
  从这些厂家出来,我常常会想,要是换到二十年前,我早就和他们打起来了,鸡蛋也要和石头碰一碰。但是现在不行,我没什么能耐,什么也不是,我就是我老婆的老公,是她店里的运输,我在帮她做事情。这是她摆脱困境的唯一希望,我要任劳任怨地配合她,要维护她的生意环境,不能给她添乱,哪怕是没有尊严的事情也要做。
  当然,送货也有高兴的时候。有一次送鞋撑,鞋撑是个“胖货”,一千双鞋撑放在自行车后座就像一座山一样。那天下雨,还不是小雨,对方来电话说急等着鞋撑装鞋,我老婆就叫我快点快点。那个小厂在靠近城郊的横渎,离我们隔岸路大概有六公里。我拼命地骑啊骑,雨衣被风吹得像风帆一样啦啦作响,鞋和裤很快就湿透了,但鞋撑不能湿,淋了雨就会霉了鞋。我用薄膜把两袋鞋撑包裹好,这样,我身后的鞋撑就像是半空中飞行的热气球,路人和车子见了都纷纷避让。
  到了那个小厂,其实就是一间五层的农民房,被“螺蛳壳里做道场”一样做成了一个皮鞋厂,一楼是办公室兼样品间,二楼是仓库和验收,三楼是复爪和烘干,四楼是车邦和夹邦,五楼是划料和落料,真的是“五脏俱全”。我受了老板的指引把鞋撑搬到二楼,仓库签了字,验收也签了字,大概是看在雨天和路远的面子上,老板叫老板娘把货款给了我,一袋一百块,两袋二百块。我第一次尝到了现钞的滋味,心里居然生出了感激,向他们密密点头。
  回来的路上我一点也没有疲惫,还很兴奋,辛苦转化为成果,车也骑得溜了。我老婆说了,鞋撑是在我们店里代销的,一袋九十五元,我毛算了一下,这一趟风雨兼程,我赚了十块钱。
  合伙人等不到收获就走了
  我老婆怎么会开鞋料店呢?这应该也算是相对专业的行业。说来话长,我老婆刚参加工作的单位就是皮鞋厂。我前面说过,温州是鞋都,跟鞋沾边的“大王”很多,中王小王就不计其数了。中王小王是指那些规模可以,质量也不错,品牌有一定效应的鞋厂。而更多的,则是那些“三无”小厂,无自己厂房,无固定品牌,无质量可言,这样的小厂遍布温州城乡,自生自灭。有人会问,那些小厂的鞋也有人穿吗?回答是,有,放心,生意还不错。社会如此之大,富豪毕竟是少数,中产阶级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滞留在温饱线上,低廉产品的受众还是很大很大的。
  那些大厂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就是为那些小厂服务的。我们没有钱,我们也不做名牌生意,我们不会做皮啊革啊鞋底啊这些大宗的生意,我们只能做一些小而杂的生意,一些质次而价廉的生意。
  这样说起来,我老婆开店也算是熟门熟路,她原来在鞋厂做过,在仓库里保管过鞋的材料,知道点做鞋的门道,知道什么是鞋的“正件”,什么是鞋的“辅件”,什么是“鞋杂鞋末”。应该说我老婆还是做过“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的。
  但是,做鞋料生意光知道什么便宜、什么好做、哪里进货还不行,还要有客源。温州的鞋厂很多,但鞋料店也很多,十个罐子十三个盖,总有几个盖子是多余的,闲置的,所以,还要靠渊源,靠关系。我老婆刚开店时,靠游说,靠自然客,靠服务态度,但时间一久她就知道了,这样做是做不长的,也很难做。那些厂家都已经有了固定的供家,你要打破他的旧秩序,建立自己的新秩序,让他把原来的关系放弃掉,反过来照顾你的生意,真的就是开天辟地的大困难。
  于是,我老婆在做了几个月生意之后,在尝到了冷清和麻烦之后,决定请一个顾问—— 一个她在鞋厂时的老工友,她称为阿香姨的退休佬。阿香姨大概有六十多岁了,老婆说她有许多优势,她在工厂时做过皮鞋,熟知皮鞋的工艺流程;她老公生前也是做皮鞋的,曾在家里“自产自销”;她的家原来就在来福门一带,鞋市上来往的鞋佬们都认识她;她的几个儿女现在也都在做鞋料生意,她对鞋料的行情一直就不曾生疏过……我曾经疑惑地问老婆,她在家里好好的,为什么要出来啊?老婆说,她寂寞啊,无聊啊。我又问,那她凭什么要帮你啊?我老婆就说出了阿香姨的秘密——她子女在分父亲遗产时闹了矛盾,又迁怒于母亲,所以关系很微妙;而阿香姨在家里也没有事,守着“一技之长”难受,很想能自己攒一点钱,又苦于独木难支。这样,我老婆的橄榄枝一伸,她就答应“出山”了。还有最最重要的,我老婆给她的条件颇高——就坐在那里看看店,搭搭话,不用投资,利润对半分。我老婆说得振振有词,计划有方,我也就随她去了。这里说明一下,我这人空讲散讲还行,做生意就大脑糨糊一样了。
  阿香姨就这样走马上任了。阿香姨在店里确实好处多多,一是我老婆很放心,把店交给阿香姨就像交给自己的母亲一样;二是阿香姨对鞋料的了解,就像了解自己的眼睛一样,什么东西都能说出个一二;再就是,她在,我老婆就可以到处跑了,跑厂家联络感情,跑市场了解行情,困在店里死,跑起来就活。但最大的好处还是混淆了视听,混乱了面目。我老婆毕竟是“初出茅庐”,初涉鞋料,生意要么是厂家应急,临时拿一点,要么是碍于她的热情,勉强照顾一下。阿香姨坐在店里就不一样,她是老鞋料,她一亮相,给人的错觉是老店新开了。和她同辈的人见了她,会问,怎么,又开店啦?一些厂家见了她会说,怎么来福门不开,开隔岸路来啦?年轻人见了说,某某妈,你一家都在开店了,你还出来开啊,你想把别人的钱都赚完啊!这样的时候,我老婆丝毫没有“张冠李戴”的不快,相反还将错就错,偷着乐,因为这样的混淆对一个新开的鞋料店来说,无形中起到宣传的作用,还丰富了人脉。
  但是,阿香姨毕竟年龄大了,她的缺陷也很多,最大的缺陷就是她落伍了。不是落行业的伍,而是落社会的伍。她以前在家里开店时碰到的都是些纯粹的客户,不用费别样的心思。现在不一样,现在她会经常碰到一些骗子,或者贼,这对她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有一天,我老婆跑厂家去了,我也出去送货了,店里只有阿香姨留守,这时候,店里来了三个“采购”模样的人。阿香姨忙迎上去招呼接待。一个问胶水多少价格?是不是广东的产品?和市场的差价有多少?一个问包头的质量如何?各种厚度都齐全吗?硬度能不能达到要求?这分明是调虎离山、声东击西,但阿香姨哪里知道这些“兵法”啊,阿香姨被这些“内行”的问题考试着,应接不暇。正这样津津有味地交流着,三人突然像刹了闸一样戛然走了。阿香姨觉得纳闷,但也没想得太多。后来,我老婆回来了。老婆回来都会习惯性地问,今天有生意吗?阿香姨说,生意倒没有,但有几个人来问货的。老婆狐疑地问,问货?问什么货?阿香姨说,东问西问,问胶水是不是正宗,问包头的规格齐不齐。老婆哎哟一声,忙奔到桌前拉开抽屉——抽屉里,今天的收入,加上昨天的找钱,都不翼而飞了。原来,那三个装模作样的客户是小偷啊,他们以询问为由,分散了阿香姨的注意力,而另一个人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手了。
  后来,阿香姨吃一堑长一智,店里只有她一人时,她就坐在桌前巍然不动,貌似看店,实际在守护抽屉。一个人进来问什么,她就盯着那人的一举一动,坐着应付。两三个人过来问,她干脆理都不理;实在抵挡不住了,就说,我不知道,你等老板娘回来吧。真要是有人买东西了,她也矜持着,等对方把东西挑好,准备付钱了,她才起身稍微地配合一下。总之,阿香姨现在有经验了,不轻易被诱惑,不轻易离开岗位。
  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阿香姨稍不留神,又一次被“敌人”摸了“哨”。这一次,阿香姨中的是“先入为主”的计。早几天,有人过来分名片,说自己在鞋都里面开了店,也是做鞋料的,到时候可以调剂一下。他做的是革,我们则以包头子跟为主,他的意思是,买这些东西可以互通有无。这是好事啊,等于我们店在鞋都里多了一个分支。这事老婆也没有在意,但处心积虑的人你是防不胜防的。不怕贼上门,就怕贼惦记。阿香姨被人惦记了,你有什么办法。一天,也是阿香姨当班,又有人来要东西了,拿出名片,说自己是什么店的,前些天刚来洽谈过合作。这名片阿香姨有印象,抽屉里还放着,警惕自然就松懈了。那人说要多少包头子跟,要什么厚度什么形状,阿香姨轻而易举地被调动了,她搬搬这个,又搬搬那个,那人还说,东西先放在这里,回头一并送到他店里。“生意”完毕,那人就走了,阿香姨静下心来的时候,觉得有点不对劲——这生意看似热闹,忙活了半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做;他没有提到钱,也没有拿走东西。阿香姨赶紧去看抽屉,果然钱又没了。开始的时候,阿香姨还抱有一丝希望,觉得那人的名片还在,他的店还开在鞋都里,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不怕。这事后来说给我老婆听,她腰都笑弯了,老婆说,如果我们现在还相信这名片是真的,那我们真的是笨到家了。当然,她也检讨说,都怪我大意,他当时过来分名片时我就应该有所警惕。又说,他也是花了心思的,放了这么长的线,要是不给他钓点什么去,我们也过意不去。话虽然这么说,也说得轻松,但阿香姨还是不好意思,一定要赔钱。老婆一把拦住,说,这些都算在损耗里了,就当是少赚了点利润嘛。
  再后来,阿香姨又受了一次挫。这一回,来人又换了一个花样,先是在店里看了半天,最后买走了一捆包头。一捆包头,二十双,做鞋没有投二十双的,又没有配套子跟,难道他做的是拖鞋,但拖鞋也不在季节里啊。本来,只要稍稍一分析,这些“破绽”马上就会暴露的。但阿香姨的确年纪大了,脑子也钝了,没想到这里面还有“生财之道”。事后发现,阿香姨收进来一张百元假钞。一捆包头多少钱?四块,而来人就是用这样的手段,用百元假钞换走了九十六块真钞,呜呼,真是再有经验的老猎手也斗不过年轻聪明的狐狸精。
  这些事对阿香姨是个沉重的打击,岁月不饶人,自己已不再适合做生意了。老婆说,没关系,你就当是我妈,帮我看店,你在我才可以无牵无挂地跑出去。阿香姨说,我尽给你添乱。老婆说,换了别人会更乱。
  是啊,店里有个自己人,不知要省多少心呢,不用担心消极偷懒,不用担心把货转移,不用担心卖多报少……其实,阿香姨还是时常出错,我老婆都一笑了之。阿香姨也多次要求回去,但老婆都以种种理由加以挽留。损失钱,老婆当然是心疼的,以她的秉性(会计一般都很在意钱),以她的处境,这些钱都好比月亮一样大。但我知道,老婆现在是破釜沉舟,是背水一战,她心里还有更大的目标,这个目标急需阿香姨的辅助。
  这段时间,老婆任由店里“随便”、“混乱”,有做没做都无所谓,是亏是赢她都睁只眼闭只眼。她就是一门心思跑厂家,跑业务,联络感情,建立门路,似乎想在短短的时间里尽快地积蓄后劲。在她看来,生意的好坏是一时一刻的,而没有“后劲”是走不远的。这段时间,阿香姨被我老婆留在了店里,每天就这样“温吞汤煮牛肉”,生意偶有做做,小错也凑巧犯犯,但没有关系,她的“贡献”是在“润物细无声”地发生作用……
  时间就这么杂乱、匆促、熬人地过去,到了年底,这个店尽管还开着,但就像北京人说的,空忙赚吆喝。吆喝的结果,做鞋的人都知道了,隔岸路新开了一家鞋料店,老板娘是我老婆,她勤勉,热情,好说话,不计较,生意似乎孕育着,已看到了今后蓬勃的苗头。而阿香姨,勉强熬到年底,效益清汤寡水,这不是她的初衷,她真的要走了。这时候,我老婆当然也是好话说尽地挽留,但心里已经是放弃了——随她去吧。
  第二年春节,大年初一,我老婆一大早就去阿香姨家里拜年,连她自己的父母都排在阿香姨之后,可见阿香姨在她心里的位置。她送的礼很重,是温州市面上最高的规格,她真的把阿香姨当做救星,当做引路人,在她开店最关键的时刻,是阿香姨在后面帮助她,支撑她。
  之后的每年春节,我老婆都是第一个到阿香姨家里去,这当然有感情的成分,但我觉得她还有“还愿”成分。我曾经问过老婆,你当初真的想邀请阿香姨加盟吗?你就没有利用的成分?你稍稍熟悉之后是不是就不想留她了?你是不是“策划”了她的走?所以才故意放任她的“错”?老婆笑笑说,你都这样想了,我还怎么回答?
  讨债逃债是温州经济的特色
  温州在人情方面是有许多优良传统的,比如借钱,比如借东西,温州人有句话叫“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有十八户人家,关系像亲人一样,财物也不分彼此。放学回家,门进不去,先在隔壁玩一会儿;爸妈一时回不来,会嘱咐一句,饭就在某某家吃吧;家里缺点什么,就问隔壁,你家什么东西借我一点;经济一时周转不了,也会从隔壁调剂,只用一句话,等过年发了补贴一并还上。这借的背后有做事的规矩、人情的温暖、相互的信任、自我的形象等千丝万缕交织着。
  现在,人们保留了借钱借物的传统,而将人情和信用丢弃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温州的生意也生出了这种顽疾:赊账,欠账,再赊,再欠,还了前面的老账,又赊起后面的新账,最终,欠的人还不清了,而讨的人也讨不动了。从一开始,我们就卷入了这种赊账讨债的漩涡。我曾经和老婆说,从我们店做起,坚决抵制赊账之风,宁愿单刀落,不要零碎剁,宁愿打个折一次性结清,也不要这样吊死鬼一样吊着。但是不能啊,我们的力量太渺小了,我们撼不动温州的陋习,只坚持了一会儿,就败下阵来。有人过来买东西,你说要现金,他掉头就走,还说,现在哪还有现金的事?你把东西送到厂家,你要他结算,他说,那你拿回去吧,难道还要不到东西不成?账被他欠了不说,还被他奚落了一顿。没办法,大家都这样,你洁身自好有什么用,“逼良为娼”啊。
  前面说过,我老婆很在乎钱,一是我们穷,二是她本身是个会计。虽然她接受了赊账的现实,但心里还是相当抵触的,一旦被欠,焦虑、担心、吃不好睡不着,还加上埋怨。这些都让我心疼,也让我纠结,谁让我是她的老公呢,老公应该在老婆困难时挺身而出,于是,无尽的烦恼——讨债,就落在了我的头上。其实,我哪里会讨债呢。
  亲戚的朋友原来是位老师,他不好好教书,也下海做鞋去了。他在我们店里拿了不少东西,但他毕竟是老师出身,善解人意,他会在一定的间隔里结一次账,似乎在说,他也是有面子的,并不完全赊账。这其实让我们更揪心,因为他结掉的往往是五十,再赊的可能就是一百,我们的赊账不仅丝毫未减,反而在不断地递增。我们只好强忍煎熬,加倍地关注他的动静。(文章节选 编辑 文心)
 

Tags:小说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上一篇:模范青年
  • 下一篇:瘸腿石敬塘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