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漫之
在聊城东关大街闸口桥头东首路南,大运河畔有一处健康广场。这里原是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码头旧址,四周绿树成荫,花草清香,成了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场所。有一伙老年人每天早饭后在这里集会,经常在一起讲故事,说笑话,谈古论今。其中有个六十多岁的姓吴的退休老干部,因他阅历丰富,又很健谈,自然就成了这伙老年人的主讲人。
不知什么原因,老吴一个多月没来广场了,大伙都念叨他。这天早饭后,老吴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忽然来到广场,大家又惊又喜,让他坐下来说个究竟。
原来他患上了严重的脚跟刺,疼痛难行。一个月来儿女们陪着他先后到县市、省城多家医院诊治,中西药、电疗都用过了,没有明显的疗效。孩子们在网上查到,北京有一家医院动手术可治脚跟刺,现已买了明天下午去北京的火车票。他说:“一个多月来我也很想念咱这些老伙计,所以临走之前我来和大家见个面。”
大家听后,有个年长的姓张的退休教师一拍大腿说:“这事你该早说,我的女婿就有一个专治骨刺的奇方。”老吴听后说:“倒有几个人给我介绍了偏方,用后也没效果。”张老师说:“我说的这个奇方经过了几代人的验证,我也给老伴和多位同事用过,效果都很神奇。其实这个奇方来之不易,说来就话长了。”在大家的要求下,张老师便把他亲家如何得到这个奇方的经历给大家讲了一遍。
他的亲家姓李,解放前是个中医,在堂邑镇上开了一个诊所,常有前来求医的骨刺患者,因他无良方治疗,便都拒之门外。他听人说,在堂邑西边一百多里外的河北馆陶,有一个叫孟宪诚的中医先生,医道高明,不但会诊治许多疑难杂症,还有一个治骨刺的奇方,这个方子是他在清朝宫廷当御医的祖父传下来的。各地慕名而来的骨刺患者,无不药到病除。
亲家曾租马车专程前去孟先生处拜访协商了三次。第一次想用钱买治骨刺的方子,孟先生说多少钱也不卖。第二次,他想用他多年收集的三个偏方换他的那一个方子。孟先生沉思多时,心想:祖上有家规,不让外传,但是没说不让交换,于是他说:“咱们当医生的天职就是要多除顽疾,多救病人。你的那三个偏方经临床验证,如有很好的疗效,我可考虑交换。”
亲家回家后想,如果我的偏方验证有效,他却说无效,他的骨刺方不给,岂不是被骗了吗?但又一想俩人交换,首先自己要讲诚信,他若不守诚信,三个方子就算送给他了,也能救更多的病人,岂不也是件济世修德的善事吗。
想到这里,亲家第三次前去便把三个偏方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孟先生,并把具体泡制和使用方法详细地告诉了他。孟先生看他真诚,便承诺:“只要你这三个偏方确有疗效,三个月后我一定把治骨刺的方子交给你。”
三个月过去了,亲家却没有得到孟先生的一点消息。又等了半个月,他来到孟先生的诊所一看,屋门紧锁,行医的牌子也摘了。问镇上的人,都说不知道,门已关了十几天。
亲家回家后,觉得自己被骗了。莫非这个孟先生宁可失信,也不把奇方外传?也许他是得了那三个偏方躲到外地继续行医去了。
半个月后的一天,一辆马车停在了亲家的诊所门口,车上走下来一个面色阴沉的青年。走进诊所后,他自我介绍说是孟先生的儿子孟广信,亲家热情地让他坐下。
他用低沉沙哑的声音说:“家父在去外地出诊的路上,忽遇大雨,过桥时不慎翻车跌入河中,经邯郸医院几天的抢救,无效去世了。”
他停了停,擦了擦眼泪,拿出一张药方说:“在家父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在病床上写下了这个治骨刺的方子,并要我尽快地交给你。我安葬了家父,便匆匆赶来。”亲家激动万分,用颤抖的双手接过方子。
他接着说:“家父临终前嘱咐我一定要把几句话转告您,他说李医生的那三个偏方疗效很好,我因车祸没能按时兑现承诺,失信了,实在对不起。”亲家听后感动得热泪盈眶,紧握着孟医生儿子的手激动地说:“你父亲真是一个大诚大信之人啊。”
我的女婿在解放后考入一所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市医院,做了主治医生,退休后又开了一个诊所继续行医。我的亲家已去世,那个治骨刺的奇方便传给了他。他用这个方子治疗了不少脚跟刺患者。
老吴和这些老头子听了这个故事都很感动。这时老吴掏出手机,随即拨通了孩子的号码说:“北京不去了,我的老朋友告诉了我一个治骨刺的奇方,你马上去车站退火车票吧!”
下午,老吴随张老师来到女婿李大夫的诊所。李大夫看了老吴的病例和片子,又认真检查了他的脚后跟。拿出了三包药面,并告诉了老吴使用方法。
二十多天后,老吴的脚跟刺神奇般的好了。他扔掉了拐杖,又重新回到了小广场,继续和老伙计们欢欢笑笑,谈古论今。
(编辑 侯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