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理论 >> 内容

人民网评:官员改善形象要少打“官腔”、多说“人话”

  核心提示:人民网评:官员改善形象要少打“官腔”、多说“人话”...
汤嘉琛
 
    空洞无物的官话套话,已成为一些地方官场的一大特色。那些味如嚼蜡的官腔,破坏了官员群体的形象,也一直饱受公众诟病。前不久,人民日报微博征集“你最反感的官话套话”,响应者众,“高度重视”、“亲自过问”、“有关部门”等上榜。
    征集“最反感官话套话”的微博,被万余网友转发,并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本身就是一种民意。翻看网友们的跟帖就不难发现,不少官员热衷的词语或句子,其实早已让老百姓视听疲劳,甚至沦为了坊间笑谈。如此鲜活的民意反馈,值得深思。各级官员要想改善自身形象,不妨先从少打“官腔”、多说“人话”做起。
    官话套话让人反感,一方面是因为,那些僵化的表达与公众距离太远。官僚主义作风让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高于群众,在表达方面也要与群众有所区分。心中有这样的观念,自然一开腔就会启动“官腔”模式。领导干部说话,如果与公众不在一个频率上,百姓自然听不懂,也不想听。
    另一方面,官话套话让人反感,与有很多领导干部经常光说不练有关。只要发生事故,马上表态说“高度重视”,最终却不了了之;只要谈到问责,言必称“严肃查处”,最终却一再“抓小放大”。官话如此泛滥,让一些领导干部养成务虚的坏毛病。言而不行,行而不力,决而无果,降低了公众对政府和官员的信任。
    那些在会议上、在电视里满嘴“官腔”的官员,并非生来就是这样说话的。不难想象,他们与家人聊天、与朋友插科打诨时,也一定语言鲜活、情感丰富,跟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公众大多时候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语言僵化、态度冰冷、缺乏人情味的官员形象。
    官话套话之弊,无需赘言;多说“人话”的好处,想必所有人都清楚。现在的问题是,在一些地方,套话表达方式多年来相沿成习,已经成为“官场普通话”。下级干部从上级领导那里习得了说话的“技巧”,官话套话成为一种固定套路和模式,祸害的是整个行政体系。
    许多领导干部时常感慨群众工作过不好做,也时常为自身形象不佳而忧心。其实,要改善官员形象,有一个可操作性最强的途径,那就是少打“官腔”、多说“人话”。在与公众打交道时,各级领导干部不妨试着放低姿态,多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少一些自己都听烦说腻的空话。用“心”交流,沟通才不会有距离,才能听到最真实最鲜活的民声,也才会更容易赢得百姓的尊重与信任。
    十八大之后,无论是高层领导身体力行“脱稿演讲”,还是“八项规定”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都是在向僵硬死板的官场话风亮剑。希望这股新风能吹出官场新气象,让“官腔”越来越少,让说“人话”的官员越来越多。
 
                                                             (编辑 王霞)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5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