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 散文 >> 内容

隐匿于大山里的泰顺(原创)

  核心提示: 董新有(北京) 人一生要走无数路,遇见诸多人,特别是处于20世纪20年代,全球科技、信息、交通高度发达,人的脚步也不同于往昔。慢条斯理,独步田间地头,溪旁花下,享受阳光的温柔,清风的抚慰,吟诗作赋...

董新有(北京)


      人一生要走无数路,遇见诸多人,特别是处于20世纪20年代,全球科技、信息、交通高度发达,人的脚步也不同于往昔。慢条斯理,独步田间地头,溪旁花下,享受阳光的温柔,清风的抚慰,吟诗作赋,把酒言欢,莫论今日是何昔,踏春遛鸟正当时。满腹经纶按不住,壶酒饮尽见才情。哪种诗意般的生活,似乎离现代人已经遥远。

      现代人节奏快,早晨不见日头出发,晚上踏着月光归巢,生活压力大,想慢也慢不下来。公休日或年假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的“气门芯”,睡它个天昏地暗,或到景区休闲散心。不论远在天边,还是景在眼前,出行相当方便。交通提速让人们步履加快,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美好憧景。“平步青云”也不再是梦想。伟人的诗句里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美好期许,被“嫦娥”号系列神舟飞船,“蛟龙号”海底探测船分娩出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出去看一看大众的这些朴素想法,随着交通建设的发展壮阔,变得简约易行。于是,人们的脚步在休假闲余之时,东西南北中,天地任我行。走的多了,走的快了,跋涉的途径,遇见的人和故事就会越多。人的情感总会在惊艳之处刻下深深的痕迹,以便在余生中回放。这是我遇见泰顺的第一感觉。

      地核拼尽全力把大山举出地面,是要把埋在深处的宝藏奉献给人类。山山皆有宝,这是大山高傲的资本。与大山对话,我们才能了解大山有多少秘密。泰顺是隐藏与大山的城市,山脉像人脉一样,通过地缘、沟壑、水系连续在一起,构成一幅百看不厌的风景画。

      泰顺素有“廊桥”之乡的美誉。1995年美国艺人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电影《廊桥遗梦》,故事描述了弗朗西斯卡的子女翻看母亲生前旧信件时,发现了母亲生前不为人知的一段动人情感故事。“廊桥”也跟着一炮走红。泰顺的山多,沟河多,桥就多,由于南方雨水多,“廊桥”有挡风避雨的功能,故比普通桥建造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泰顺“廊桥”一千多年来,也写出了自己的风采。

      在我的意识里,泰顺既是一条精美的旅游线路,也是一位英俊潇洒的少男,间或是一位端庄、文静、美丽娴熟又善解人意的少女,系精品于出华彩之美篇。接近秋天,泰顺的每座山依然泛着油光的青翠,水碧,天蓝,风柔,气爽,峰秀,雾绕山梁,有看了之后,不想再眨眼睛的感觉。这就是初识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的良好感受。

      北方人习惯了光山秃岭的傲慢,见到青翠欲滴的江南,易于堕入情感旋涡,流连忘返。要把泰顺分为十份,其中九份是山,另外一份,一半田地,一半水。所以泰顺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俗称。我把五天年假消磨在泰顺,仅跑了几个边边角角,总感到眼不够用,耳不够用,腿不够用。恨不得把泰顺里里外外看个完全彻底,把美丽如画的风景装进眼里,把一个个灵动感人的故事塞进耳朵,把所有景区都走一遍。但是泰顺有1761.5平方公里的面积,山山皆景,村村皆画,五天时间,只能留下遗憾与未来的期许。

      离京前,泰顺地接通报:泰顺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雨水丰富,“914日至18日,泰顺一周阴雨连绵,山区气温较低,请采风团诸位作家、摄影家自备雨具,衣物。出发前海淀作协领导也一再提醒大家,切记带上雨具。

      江南的梅雨季节我曾经领教过。我在湖南娄底休假一个月,只有三、四天能看到太阳。晚上钻进被窝,好似穿上刚从洗衣机里甩干,没晾晒的衣服,有一种潮乎乎,粘人的感觉。生活在北方几十年,适应了干燥气候,外干内补,多喝开水。

      按照作协的提示,我准备了雨伞,出门之后才发现,雨伞没有装进行囊,于是在路上给首都机场的战友打了电话,决定借用战友的雨伞。几十年不见,战友继甫热情如初,请我们吃了牛肉面,还上了几道小菜,因为要登机,逃避了一场酒会,以茶代酒滋润肠胃。同行的一位作家戏言,“登机前,在机场吃一顿热饭热菜十分美意,有情人送行的感觉!”上了飞机才想起来,雨伞又忘带了。只好恳请老天给点面子。

      泰顺尤如多情少女。原以为下了飞机会被雨水痛快地抽打一翻,没想到泰顺如此善解人意。一行十几位作家、摄影家从白云深处走下来,夕阳正艳,秋日的蓝天,像刚刚擦拭过一样,亮丽动人。接下来的行程,依然得到老天的垂青眷顾,享受了泰顺最佳的气候,呼吸了最纯净的空气,品鉴了三杯茶的芳香,乡土菜肴的美味,泰顺人的热情,一点一滴释放于采风的全部行程。

      旅游大巴从温州机场到泰顺,已是14日夜里11点多钟,导游小温把大家领进了一个山村的“氡泉”宾馆,这个宾馆是以“氡泉”温泉名命的,“氡气”温泉矿物质丰富,能治疗多种皮肤病。虽然到的时间较晚,大家宁愿饿着肚子也想感受一下浸泡“氡泉”温泉传说中的美好感觉。最后经导游与酒店协商,“氡泉”温泉经营部门推迟了闭馆时间,圆了大家一个“氡泉梦”。

      第二天采风团七扭八拐进了三魁乡,这里的农民住的都是小洋楼,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乡党委书记刘言素,是个年轻后生,浓眉大眼,人长得英俊潇洒,口才也洒脱干练。他从导游手中接过话筒,如数家珍般讲起了当地的乡土文化、人文地理景观,廊桥文化底蕴,乡村历史变迁,现代乡村发展形势。带领采风团徒步大峡谷,将一个个秀美似画的景区,推送到北京来的作家和摄影们面前,让宛如盘龙的峡谷和奔腾而下的瀑布作自我介绍。在三魁乡大家还聆听了栗裕大将、叶飞将军等先辈们在泰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创业故事。自然景观与红色文化传承,让北京的作家和摄影家们享受了一次精神盛宴。作家王玉君被江南美景感动着,频频展纸运笔,画出不少使人印象深刻的素描。

      泰顺辖12个镇,7个自然乡,拥有37万之众生。人们赖依生存的土地却少得可怜。导游小温说,我们这里的特色就是九山,半水,半分田。习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泰顺人把保护青山绿水,开发旅游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硬杠杆”,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山水的原生态;深挖乡村潜在的历史文化,对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旧民宅,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显现了江南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胡氏私宅里,老数学家胡维基先生的照片,悬挂在左侧配房前厅的土墙上,照片虽然已经泛黄,胡先生浓眉下,一双大眼,依然炯炯有神,大脸庞上透着慈善的光芒。照片脸颊间的水浸折痕构成弯曲的竖线,宛若两行尚未擦拭的泪迹。胡先生19107月初五申时,生于旧中国的浙江温州泰顺,当过教师、任过旧政府官员,抗战期间奉命在浙江省政府留守,看管公用财物。日军占领后,胡先生委屈受命于日伪政府,继续负责管理原国民党浙江省政府资产,新中国解放后,接受劳动教养改造。青年时期,胡先生与一批热血青年,积极探索教育兴国之路,创办泰顺中学。在东北农场学农改造期间,一边劳动,一边潜心钻研学问,他想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出一份微薄之力。后来如他所愿,劳动改造之后,被政府安置在一所学校任职,这为他成就国际数学大师尊号奠定了基础。他利用教学机会博览群书,认真钻研数学知识,完成了五次方的数学公式推导。周恩来总理得知情况后,写信给予鼓励。由于当时学术研究空气淡薄,他的论文没能在国内学术刊物上登载,后来他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寄到国外,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后引起国际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苏联数学家称为“难解”的方程,被中国一个小学老师胡维基给解开了,国际学术界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胡先生用一生说明一个真理,“毅力形成于艰难困苦的环境,荣誉是攀登者的顶峰,路是跋涉者远行的诗行”。

      一阵狂风把行人身披的稻草做的防雨服吹散了架,瓢泼大雨,跟故意似的,将雨水倾泄到这个行人身上。他身背的山货,经雨水浸泡,愈加沉重。他十分吃力地从山涧石径爬上了一座木桥。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他只好抱住桥上的木桩,忍受风雨的抽打。风雨过后,他身穿湿淋淋的衣服,在桥上蹲了一夜。二、三十岁的棒小伙,也经不起这一宿风寒,他患了重感冒,发烧,骨头节酸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山里,想讨一碗热水喝喝都是奢望。他带着病痛又走了五天五夜,才到达泰顺县城。顾不上交易山货,先找了一个车马小店痛痛快快地大睡了两天。这个人就是泰顺廊桥设计发明人董浩。

      一千多年前的这场雨水,正好让廊桥设计大师董浩遇上,浇出一场大病。病好后,董老对山民们出门的不易,认真做了总结思考。泰顺17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百分之九十为山,另外十份土地和水各占一半。土地是人们赖依生存的重要资源。过去山民靠开点荒地种田,采点山货养生,经营来往也都是货换货,物换物“猪羊交易”方式。深山里的村民赶一趟集市,要走一个多星期的山路,要走过无数的桥梁。过去多数山民一辈子没有出过大山,没有去过一次集市。 在村尾村,我们走在一千多年前的古道上,心里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我们就是当年身驼、肩扛沉重山货,走在湿漉漉山道上哪群去集市交易的山民。山区人少,走几十里路,甚至百十里地,见不到一个村庄,赶集的人,要走一个星期的山路才能到达泰顺县城,沿途没有饭庄、酒峙,进城赶集的山民只能饮山泉水,啃干粮,遇到风雨天气,也只能昂起头颅,挺直身子扛着。哪是一份难以言说的辛苦。

      董浩老先生,经受了一场痛苦的山区旅行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在思考如何解决出门难的问题。本来就是木匠出身的他,经过痛苦的思考和反复实验,琢磨出在桥上建造像房屋走廊,能够挡风避雨的。这就是后人称之为廊桥带有走廊的桥。董老,先在自己村上建“廊桥”,后来各村都请他建“廊桥”。这种能避雨挡风的“廊桥”建设,整座桥没有一个铁钉子,全部采用木对木结构。廊桥建设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如今,泰顺“廊桥”已经建了九百多座,成为全世界“廊桥”最多的地域,素有“廊桥”之乡的美誉。一千多年来,“廊桥”文化代代传承,泰顺“廊桥”已经形成千古不灭的“廊桥”文化现象。“廊桥”不但能给过客提供休息的场所,后来还成了村民物资交换的中心,现在还是村民饭后休闲聊天的所在。

      在三魁乡,我们亲眼目睹了600多年前建造的“廊桥”风姿,虽然木色已经老旧,“廊桥”的筋骨依然昂首挺立于桥头,为人们遮风挡雨,带来乡村休闲时光的无限快乐。


                                             (编辑 文心)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