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思想理论 >> 内容

巴·钢普力布:第三代诗歌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鉴学

  核心提示: 【本网独家用稿】 编者按:在编辑巴·钢普力布先生这篇《第三代诗歌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鉴学》文章的时候,有一股人性与艺术的凝重之气弥漫蒸腾。这是一篇对诗人及其对诗人诗作双重性评价文章。...


【本网独家用稿】

 

编者按:在编辑巴·钢普力布先生这篇《第三代诗歌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鉴学》文章的时候,有一股人性与艺术的凝重之气弥漫蒸腾。这是一篇对诗人及其对诗人诗作双重性评价文章。巴先生的“鉴学体”历创二十个年头,成为本网站文艺评论体裁具有骨干力量的文体之一。我理解,所谓的“鉴”即是从鉴赏的角度来对被评论人及其作品的评头品足,故其间有艺术建议,有艺术提点,有“我想”的中肯;所谓“学”即进入了学术学理层面,故有理论高度,有倡导方向,有推理演化道义。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这篇“鉴学”文章,有着对当代诗坛进行某些富带局限性的总体评估与价值掂志,相信会对推动我们今后的诗歌创作起到促进与鞭策作用。值得推广,值得点赞。

                                                                                                                                                         

 

 第三代诗歌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鉴学

——读当代诗人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

文/巴·钢普力布

      人性属隶灵魂,而灵魂复受人性制衡。从形而上的角度讲,人性与灵魂同源而不同体。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态,专指人的精神层面未加拢形之泛滥元素。精神元素富庶并形成聚集性概念,就是一个体系的精神状态,曰精神生态。

                                                                           ——作者导言

 

如果将闻一多、徐志摩、胡适、郭沬若、冰心、范光陵、臧克家、艾青、余光中,冯至,柳亚子等中国近现代诗人比作第一代诗人;那么,第二代诗人就应该是付天虹、范光陵、哈那、江河、海子、北岛、舒婷、戴望舒等一大批诗人了。第三代诗人则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后乃至一直活跃在诗坛至今的诗人们,尽管我们一时找不一个具有相当代表性的领军人物做第三代诗人的地标,但相当一部分当代诗人各具实力,千秋呈派,不可微言。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大致的走马性划分。然而,在我们探讨第三代诗人诗歌多样性情绪思潮发生的时候,很容易酝酿出一个结论性话题,那就是:第三代诗人题材与风格、尤其是情绪多样性思潮发生于一个特定的年代——是一个略带杂芜世界现象还原和回到那个特定年代与人类共构人性本身的归宿——精神生态。这里所谓“多样” 、“归宿” 、“精神”这三组词汇,即指所有摄目充耳的事件与各色名物齐码不遗,尤其对诗歌而言。没有非重点可言:所谓的多样,即指诗本走心,诗意炫漫,诗性繁华;所谓“归宿”即指人的生命本身和诗创情绪繁彩以及语言本身的回归。由此展拓开去,便体现了一种生命、语言与事物同构一体的本体论诗学;所谓的“精神”,即指人的大脑皮层高度组织起来的一种形而下产物——是由形而下推动形而上,然后幻化为精神。从哲学层面上说,哲学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人脑及其全身心神经共同运作所产生的观念,实质地讲就是思想成果。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的反映。然而,精神又具有极大的自主发动的性能,人们通过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精神的东西可以转化为代替物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精神再幻化再积累。

多层次立体式文本结构也好,自然心理学的结构主义文本也罢,抑或文学理论迂回变现等等说辞,从诗歌叙述学的角度看,则统统可以称作为叙述本体性诗学。其实,诗歌叙述性生发不仅仅是在第三代诗人的诗歌上呈现,只是属于相对凸显之故非历史烟云过眼而已,此不拟赘述。而作为一种秉带原发性的题材本体性与文本形式叙述形态,诗人傅丽祯女士的诗歌则更加具备比较强烈的背负性与拽引质量。她的诗歌承载多样化内涵时空与繁彩叙述节奏等方面,都体现出了独特的原发浩瀚与鲜明的形式繁华性特征。因此说,捧读诗人傅丽祯女士的诗集《一个人的草原》,无论诗的形式生态、诗的内容生态,诗的风格生态、诗的思想生态、诗的艺术生态、特别是诗的精神生态,均有含量不小的活肽逻辑与整体上情怀发露的某些突围。尤以诗的精神生态意蕴为最,众耸特立,昭彰卓尔。

 

 

诗歌审美的昂扬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诗歌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是基于一种回到事物和生命本身的生活体验行为或“在路上”的行走状态而开始它的进程的。为此,它的纳摄方法乃至具象思维方式便很看重心灵澄澈的现象本身和人的存在意义的正善过程。所谓事物本身、生命本身、行为过程、事件过程、事物过程、体验过程等等,这些推进式流变,都是促使诗歌精神生态多样性表述走出本质规定主义的决定论之后的炫漫生成://夜未央/明星数点亮/细思量/谁人他处守望//须知春风来/泥土吐芬芳/桃花妆/静静一方//窗外杨柳摇/冰河浅唱/醉过三觞//小楼上/影瘦生香//情愁盘梦长//轻衣罗袜搭薄床/一字一饮自愚狂/不知又到几更/诗飞哪厢//(引自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小楼上》)。作者并未望断天涯路,她明白是精神状态决定着自己的人生状态,而不是物质状态所能唯独给予。故在“细思量”中,守着“泥土吐芬芳”,尽管窗外“摇杨柳”,诗人在没有进入完全沉醉的情形之下表现出超越寻常的要强,于“小楼上”,虽言“影瘦”却暗暗“生香”。这就人类情绪思维幻化更替给出了一个诗意涡濺波扩式的文化圈定。这样的叙述与“一字一饮自愚狂”仿佛存疑微量落差,但惟其如此,不能散尽诗人胸中那种说狂不狂,道愤不愤,稍带三分冤委,概有七成憋屈的这样一种繁华落幕般盛宴楼空的情结。但我们依然定论:这是一种昂扬的精神生态叙述,我们为诗人的某种抗争最终以取胜为落脚,感到莫名的欣慰。

 

 

诗歌审美的坚执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诗一旦开始回归到多样化现象的异彩纷呈,并决计走向生命感理二性与过程主义的行动主义诗学和叙述多样性的可审美诗学。然而,审美变现必须是在审美激情推动下来完成。而在审美变现与审美激情之间存在这一个介质,那就是审美质量://就让你今生走进我的宿命/哪怕世界上/所有的情感全部荒芜/我的心就是你的绿州//(引自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我的心就是你的绿州》)。“色本殊质像,声元异乐苦”,诗人在明确了事理关系之后,又进一步从万法殊相中进行了长途跋涉式的人性剥离:剔除龌龊,提擢精华。于尺牍小小之间,在碗盏浅浅之中,我们就是在这样不起眼的方寸之间读出了诗人的某种灵魂透彻,还有某种打破允执厥中之后的倾向性坚执。这种“坚执”来源大抵有三个方面:一个诗人情感共益质地勤奋所致;二是宁可累己不忍累人的慈善情怀所致;三是诗本身决定着诗走向。我们不得不承认,诗的审美原型质量很好,而这个审美质量直接的服务对象恐怕是专为诗人的这种“坚执”而设置而存在成活。

 

 

诗歌审美的设问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诗歌多样性生态叙述在傅丽祯女士笔端喧嚣烂漫。诗设问形式呈多样性形状——理思互置://盼着那轮太阳/陪着自己一起闯/不管冬夏寒暑雪雨里趟/苦乐酸甜谁与分肩扛//每天面对多少陌生脸庞/时间刻画出多少个不一样的形象/说什么都是照样忙忙忙/说什么才能让心情最舒畅//每天穿过大街小巷/每天奔走在回家的路上/那篇日记写了多长/故事里的自己是否变了样//(引自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故事里的自己是否变了样》)。我曾经在我的第一部语录里这样写道:“爱是一种以精神颤抖为前提的剥光全部装饰裸露灵魂的行为。爱的本质不是彼此非得进行诱吸,而是自觉行为上的全部互予。”“不管是寒来暑往”,还是“陌生脸庞”,抑或“穿过大街小巷”,有交待,有评价,更有设问。这就是生活。而“那篇日记写了多长”隐喻着人生之路的漫长,这里的精神生态可以说是一种独立的设问生态,其间很明显是在扪心拷问:“自己是否变了模样”?是疑惑,是警策,是心悟,更是故意。读这样的句子,让人大有对自己对作者“莫怪相逢不相识”的微笑假定。我们窥明,诗作在容量不大的情况下,写出了“一尘一刹一楼台”的创生异见,让读者在不觉中有觉,在糊涂里养聪,在知爱间笃守。

 

 

诗歌审美的心灵叠合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盘点人类灵思文化库存,发现常常有过一些终极性追问:譬如: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那里去?譬如:关于世界,关于人生,关于繁衍,关于爱。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爱呢?“爱是一种寻找,一种茫茫人海中两颗心灵的真情厮认与相互印证(摘自马明奎《文化心理与创造人格》)”。傅丽祯的诗书写的相当不彷徨,这也许是她有过比较深入的人生实践和遭遇到一次比较深刻的爱情教父以后的半眠醒悟。因此,她是对自己所爱得人、或者周围感知过他人彼此所爱的人、或者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爱的对象最为坚定的诠注作了实现诗灵魂喷迸的依据:“庭院/梅芯迎风两瓣//一半是你的诗笺/一半是我的心弦//红枣饱满圆润/色如我心/甜如你心//不管多远/我的眸子中有你/你的眸子中有我(摘自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眸子里》)”。诗歌完全沉醉了,坠入枣红色的伊甸园。这样的心灵叠合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思潮的发生学,听起来玄之又玄,庞之又庞,怪之又怪,但它基于的是这样一个事实标本即:是在一个被给定的和一次性大桥在世界浮泛影像刚刚成型之后的轰然坍塌、并与虚妄的本质主义精神形态解体之前,人们、诗人们便又开始回归到理性原点,脚踏实地地着陆于一个现实基础之上的停机坪——所谓接地气。大家来看:之所以选择“庭院”这样一个特定的物理场所,那一定是在寓意着自己心爱的人就在不远处、或者干脆就在自己的身边——不管多远。诗人将一个出处的“两瓣”给予了身份带有非抽离界定性的“划分”:一半是你的,另一半是我的。就像老朽曾经写过的一首诗:“一颗心,一半在我的肺腑,另一半在你的胸膛”颇为类似。也就像我最近听了单口相声大王方清平先生的相声:“大夫说有事,专家说没事”是一脉相承的文化PK。故意讲一个人给予两个身份,但又将两个身份一体化,因而显得格外有趣幽默。傅丽祯女士的这首诗终局是事件的两个走向:诗笺与心弦——诗笺更可以包裹“心弦”,而心弦可以助撰诗笺,而实际上是情怀叠合、或曰心灵叠合的另外一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多样化叙述要比“爱死你了”、“我就离不开你”、“离开你我一天都活不下去”云云,要文雅的多、含蓄的多、深沉的多、高明的多。当然,同时拉开了诗人傅丽祯精神多样性叙述的华彩帷幕。

 

 

诗歌审美的心灵飘忽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一个人只有多想自己的错误,才有可能忽略他人的不足。所谓的尊贵轻贱悉知择。“……爱是一种创造,是平庸世界里被启示去进行非凡事业和胜利狂欢的情人节……爱也就同时成为一种真诚的奉献,一个久远的承诺,一种人的责任,一份对于世界的契约(摘自马明奎《文化心理与创造人格》)”。试想,当一个在别处幻想多维主义的楼厦坍塌之时,我们必然做出最为欻刻间的精准抉择——回到生命与灵魂的栖息地:“//捧一段霞光披在身上/浅浅地滋养初始的梦想/流浪的街头霓虹灯疯狂/笑我心痴情癫/只为爱守望//撷一片云絮裹在心上/轻轻地抚慰盖了印的伤/苍茫的旷野星星在说谎/千年相约不变,地老到天荒//抖一身尘埃深深埋葬/柔软的愁思虚构一场/二十四点钟声悠悠敲响//忽闻窗外风起/落红如泥/是谁的悲伤//罗裙染杏丁香结缔/岁月无限长/胭脂残酒凝露含羞/华章浮脸庞//青帘幽梦/几许添愁/玉指且留香//为谁憔悴,寂静等候/满枕闲愁/到天亮//”(引自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只为爱守望》)。当我们撕开假象裸露出本质属性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强求自己做出最为呕恶的灵魂颓脱吗?试问:人类还需要伪装吗?不用!“浅浅地滋养初始的梦想”,这是一种打开那扇门的初始状态;“满枕闲愁,到天亮”,就连李清照的“舴艋舟”都装不下,何况一小小“枕”头。从始到终我们读出了心酸过往的同时,更读出了诗人心灵飘忽的历史境况。因此,我们必须在必然折返事件本身和回到现象酝酿之源的时候,我们才可以从诗人傅丽祯的这首诗行里真正读出人心本源的尺牍,读出心灵飘忽精神生态的诗歌多样性叙事的魅力。其实,一个人一生当中的“守望”颇多,“守望”不仅仅只是为了彼此爱慕着的男女,守望还有诸如:不俗的贡献、崇高的名望、宽敞的楼房、崭新的汽车、学问横生的一部书、一份有兴趣不觉的太累的工作等等。这就为人类心灵飘忽的诗歌多样性叙述学的发生提供了原始元素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读者认可的合理性进行简约甄别性能的恰切匹配。而从根本上讲,这不仅是时代现实状况的一种反映,更是人的存在虚实受获的一种心灵必然与深情的抚慰。

从古至今如是,尹吉甫曾经编撰《诗经》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这个意义上讲,诗人傅丽祯的诗情比较合理地塑造了她人之本然欲望,亦一并塑造了其自我如常不隐的慷慨正善之望。这是因为:人一旦被秉赋以后,现实生活又给定了她一种“真性”的本质,同时又无意中为人类派发了一种“性别阶级”的属性,因而这首诗在夙念决定论强行预制的某个方向某个地方的仳倠(读音:pǐ suī,字义:面貌丑陋),绐人们必然地划定了一个所谓理想主义的去接近幸福的归趋。这是诗人傅丽祯的文化芬芳。

 

 

诗歌审美的反思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人类情动中最可贵之一就有反思——反思的精神生态叙述。长期处于前提规定的框架内,抱持一种自然给定的思想方式,自然无须去寻找一个创造性出发的源地:一个经验与反思的原点与前提。诚然,当时代的风气转捩之后,亦即人的生存被悬空、爱思被无情阉割之后,自然地找到这样一个没有现成前提的开端”,但却是一个可以成活精神生命的出口,也就成为生命存在与哲学的基本任务://远天云游/青山依依/晨风萧瑟/ 落花无啼/在这暮秋时节/每一枚枫叶里卷起浓浓的味道/似喜悦,似相思//随风舞动的那一肩长发/甩在阳光里/悄悄偷去心语//游弋的眸子/读着宇宙间传递的信息/似懂非懂的寓意/好像是写给自己的日记//多想完美地活一生/不留任何遗憾,给你和我/不管是朝晖漫天时/还是晚霞戏月里//……请赐我,想你无罪的谕旨/我的情已燃烧了四季//(引自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请赐我,想你无罪的谕旨》)。作者明明知道“随风舞动的那一肩长发”不是救世主,所以发才发出呐喊般的呼号:“请赐我,想你无罪的谕旨”。爱是双方共构的结局,至少是曾经。只因为有过缺憾,所以才“多想完美地活一生”。诗人并没有装腔作势扰乱阅心,但她知道在谅解自己的同时必须取得另外一个人谅解,这九是良知,这就是层级,这就是修为。更令我们灵魂蛰伏的是,诗人无论是从远方找回自己,还是在圈外找回自己,此时此刻都同样无法解决人、人心、现实真正存在的所有问题。一代人的状况正是要在这种状况之中寻找、反思、检讨、悔过、纠偏。

 

 

诗歌审美的酕醄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所谓酕醄,即沉醉深道;所谓的“反观”即内观,即向“里面”看自己。看着看着就出现了重影,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遭遇的事情。渲染生活多样性,是多数诗人热衷的一个手法。而诗人傅丽祯写的如歌如诉://世界最美的瞬间/我在此刻捡拾起你多情眸子/碰上我如桃的红唇//醉了天边那片彩霞/温暖了我疲惫的身心/赢一颗孤独心不在流浪/收养我漂泊的灵魂//剪一段风的羽翼/听渐行渐远的声音 //(引自诗人傅丽祯《一个人的草原·我的爱人,请跟我来》)。“瞬间”、“眸子”、“红唇”、“彩霞”、“身心”、“灵魂”、“羽翼”、“声音”,这一组组人类生活的身内身外的世界要素,形形色色,光光陆陆,统统让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孤情独述给予了珍爱的釉色呵护,统统纳摄于诗人内心世界的纵横闺阁,就像吃醉酒的汉子,意识懵懂而精神醒悟,所谓的“闻声悟道,见色明心”。于是构成了一个“越级”的人心种类,其简单公式为:只有如何如何,才能够如何如何。

 

 

诗歌审美的惜情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墨子先贤给后人之天下贤契以明确之答: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生活是艺术品待掘的珍岳宝鳞,而艺术品则是被框起来的化石性状的生活,无论是否属于爱恨绑架。人在穷困潦倒的情形之下,是没有任何心思贪图享乐的,更不待说是寻花问柳(殊例除外)。如果非得丈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只能说:也许相差一步之遥,也许相隔万里之远。因为,“艺术的审美首先要进入文化客体由想象构成的非现实世界、即艺术世界,这是一个构造出来的世界,而自然的审美是一个不服从想象的现实世界(引子叶朗《美学原理》)”://你不知道在哪一世见过我/我不知道在哪一世见过你/今世相遇,菩提下相约/没有分别,没有告别//你剪一段彩云/为我编织衣裳/我捧一缕霞光/为你铺一张情网//我穿花艳的衣裳/为你起舞/你甘愿在网里等候/满心喜悦为我鼓掌//相见时,你在我的左手里/传送暖暖的温度/不见时,你在我的右手里/静静遥想//思你时/掠过昨天的酸楚/为你写诗填补/念你时/梦里梦外都是享受//不论时空有多远/见与不见/你就在我心上//你在此岸等我/我在彼岸等你/静静思念,静静思量/悄悄写下爱的字样//(引自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你在此岸等我,我在彼岸等你》)。若非深爱,何故情痴。这真是:有一种感觉总在难眠的时候才承认是相思,有一种缘份总在梦醒以后才相信是永恒,有一种心情总在离别后才明白是失落,有一种目光总在分手之后才相信那是眷恋(摘自《力布散文》)。此时此刻我们似乎觉得有些拥挤,被满满当当的“惜情”所“围困”。此正所谓的反叛自然又必然要遵从自然。因为,一切的文化之用,终究拗不过文化之体。人一旦剥除遮蔽之后返回人性本质与诗本身的现象学之中——渲染惜情的婉约造就便是生活之多样性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诗意惜情的所阳性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主体性的面相上,就是返回人及人性本身。

一个被世人瞻仰的迷茫死了,人开始又返回人;一个高高在上的盲目也死了,我们才得以返回心灵自身所谓渺茫的祸福无从把控的生命。一代人的生命意识,就是如此开始回到感官自觉和拒纳权力、回到皮毛、血肉、气脉、神质及其一个人此时此地的行走、经验和故事之中。傅丽祯做到了,而且做得不错。

 

 

诗歌审美的自信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生命源与生命放浪前后的精神生态存在着个益性与共益性两种性能。直白的慨与漂流的速,当远方回到生命原色和内在真实性驱动的时候,人就会更加明白: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像人的生命:人生就像钟摆,只因为害怕停下来,所以在不停地摆动。这是诗人傅丽祯心结律动之后的诗性根植://不论多么疲惫/路上的风景依然美丽如春/不论伤痕多深/总有温暖在心//坚强和勇气并存/敬天地,叩指感恩/快乐和幸福同在/珍惜和拥有一辈子的过程/不忘初心/还自己的本真//(引自诗人傅丽祯《一个人的草原·谁扰了我的梦》)。诗人注意到自己已然回到了本身的文学现象学,在客体性的层面向上,她就是回到了世界及世界中的事与物本身,甚至业已打破了以往哲学中人与自然的某种契约——她回归到了人之生命本身。诗的前提设置是“不论”,而順理之词便是“坚强和勇气并存”,直到最后要求自己回到“自己本真”。实际上傅丽祯是给人类呈贡了一份大大的建议:人与世界只不过是在那里客观存在着的动产与不动产,人只是人,事物也只是事物,不存在谁是谁的主人和奴役问题。傅丽祯的《谁扰了我的梦》,是呼吁人们放弃三个善于扮演的世俗角色,走出历史、政治和文化的预制、遮蔽,而回到真正的个体和生命本身,回到不戴面具的世界文化本身。深深沉沉,心不见心。理亡出没,妙超古今。也真是:锦机丝度密无缝,玉涧水瘤寒有音。友约寒山拾得子,拍手一笑舒心胸(引自《宏智广录》)。我们仿佛在积极与消极中完成了使动欲望的落实,给“不忘初心”一个最为踏实的恩慈交待。诗人傅丽祯可谓用心良苦。

 

 

诗歌审美的超脱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诗的精神生态:始念即初动念,始觉与本觉合一。诗的精神始念即初动念,始觉与本觉合一,这是巴子本人一贯的思想立场。且看傅丽祯是如何诗意飞飏的://人生无须张望/把心固守在胸腔一方/目光向前/就会收获满满的幸福与希望//只要坚持走在属于自己的路上/让笑容绽放在行走的方向/无需张望//鲜花,掌声/会迎你踏上金碧辉煌的殿堂/让梦想的礼花在你的上空飞扬//人在生命的格局中定格为量/小要精,大要放/任尔笑谈,日月行常//用诗的墨汁/漂染一页书香/檀龛袅袅,静坐于此/肩宽于天地/气和缓,心静养人如蚁,事如烟/生死一张床//(引自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人生无需张望》)。看官窥明:诗人傅丽祯女士的始念始觉,就是这样的澄澈通透,从始动念“无需张望”出发,途径“目光向前”,直至“收获满满”,踅足又“染一页书香”,最后出现无限超脱的不屑之畅:“生死一张床”。那种豪横的霸心飙气,逸动后不容篡改的固执,将“超脱”叙述的一丝不挂赤赤裸裸,这是一种何等本外合一的禅宗大觉啊。此即为所谓的回到本身:回到世界、人、诗歌的现象学观念本身。落实到文本层面,就是回到诗歌本身,回到语言本身,回到生命本身。需要申明的是人世间:模糊的、游离的、叛变的、反动的、龌龊的、可耻的,永远不会成为人类精神主流,更不递生活主流。这样的作品使人们在解构掉泛滥抒情与歹毒意义之后才真正回到与生命、事物一体同构的语言与诗性本体。

 

十一

 

诗歌审美的直白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人生就是一本厚厚的书,翻得不经意,会错过精彩;读得太认真,会流干眼泪。花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毕竟拥抱过春天(摘自《力布语录》)”。不是所有的奶都叫特仑苏。只有在显微镜下人们才会真真切切发现:闭上眼睛的,不全都在睡觉;露出牙齿的,不全都是微笑(摘自《力布语录·第三部》)。这些仅仅是作了一种事物二重性的强调。但我们不会偏释:闭上眼睛和露出牙齿都是不真实的。从学理层面讲,之所以能够体验到各种痛苦感觉,就是害怕丧失生命与理智正邪分辨启事最为宝贵的东西。这是因为这些看似个体性的生发,实际上都渗透了社会性内涵。就像“真”与“假”属于认知范畴,“善”与“恶”属于价值判断范畴一样。人类文明给错位有机可乘,常常将“真与假”和“善与恶”进行了对应,认为凡是真的就是善的,凡是假的就是丑的。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哲学思考误区://裸妆,换盏清茶/静静地,神游天外/脉搏牵动,缓缓地呼吸//裙摆挂枝,阡陌花径/笑如桃花,云落袖中/风在偷听,心思憧憧//一抹夕阳去/书笺怀中曲/谁人不恋此时意//灯火满窗/月盘圆圆,明亮/诗意膨胀,你在心上//(引自傅丽祯《一个人的草原·偷得浮生半日闲》)。诗歌处于半朦胧状态。用情细品,我们可以去触摸到那个远离喧嚣的初夏之夜,敷几掌香唇粉黛,呷数口冰凉金牛,势必让人会联想到那种恬淡而眠的舒心之悦。但诗的背后总是在隐藏着深度所指、一个终极目标或在指向别处的什么更为庞大的铅重要义。实际上这个也许尚不明真相的“庞大的铅重要义”,也就是人生的那本“厚厚的书”,那个“读的不经意会错过精彩”,“读的太认真,会流干眼泪”的文字,亦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要苦苦寻觅的那个“精神生态”——它在身匝一隅,让尔等漫天价苦苦寻觅。我是说,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事与物,已经不是这个世界和事物的本身。恰逢其时,傅丽祯的诗写出了这个世界的真善美和历阅事物的大于号,而这个“大于号”的本体部分,才是最为重要的诗歌艺术意义和讴颂人文价值的不可或缺。

 

十二

 

诗歌审美的强调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人,一旦心寒了,除了沉默,再就是心痛。第三代诗人的人性冲突与灵魂高维能量纠缠包括心痛其间。这也已然说明她们已经和时代同步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人在思念的那一刻,彼此都在感应一种能量,那个能量感应的电子波就是高维能量纠缠的结果——包括一见钟情。这个说法显然与第三代诗人的观念有些相向。这是因为:第三代诗人们要返回的就是这个世界和世界中事与物的本身。而要回到这个世界与世界中的事与物,就必然要老实巴交地回到与此一体同构的叙述语言中去,因为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们笼络人心与出卖生命的界限,也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原定与非原定期限的碑界出现://昨天/你把一抹蔷薇种在我的心上/手挽手走向幸福广场/明月当空,相依相望/从那时起,爱插上翅膀//今天/你把红纱穿在我身上/手牵手走进圣母殿堂/钟声敲响,指环戴上/从那时起,爱不再是一种奢望//爱需要一个名分/假如真的有来生/我还会做你的新娘//就算明天有风雨/我要默默守望/一路兼程/一生相拥//(引自傅丽祯《一个人的草原·爱需要名分》)。学人皆知,本体论的主张意在拒绝、中止和剔除语言之外某种预设或者先行植入的企图乃至设定意义,而要回到纯粹语言的故里:“一抹蔷薇”:诗从脉冲点开始,到语言绵延伸拓;“相依相望”:诗从决计缠绵开始,到事物肥然壮实;“默默守望”:诗从允诺开始,到生命允诺续生……。我们知道这是一种颇为恒常式的有益“强调”。这种强调的出现,固然有爱情失落的缘故在,而更为相拥的是一种对爱本身的慕渴与肯切和对人性中烂漫升华不可“轻易”泯灭的阻击与推翻。“爱需要一个名分”,正是因为这种一体同构的诗性本体性倾向的鼓励,人们才能做到从来不拒绝爱的隐喻与爱的深层热吻:所以才进行“强调”。如果说婚姻是恋爱的鸣金,恋爱则是婚姻的序幕,伉俪也只不过是恋爱后续的最后一个结局性形式的特定状态的达成。反对预设和植入的迷糊价值判断,这也正好阐释了诗歌叙述性情绪思潮由此发生的原点与基本要素。第三代诗歌审美就是要回到正善人性本身,回到诗性的原点,回到诗的故乡,并开始着手积极寻找新的文化命题和深沉挚爱的、反对对抗人生和诗正义的慢性妥协办法、及其所有能够吃透审美愉悦的可能性的一次具体出击。

 

十三

 

诗歌审美的微嗔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美好是最为舒心的视觉,自觉是最高层次的自由。人们一定要明白这样的道理:踏破铁鞋,不等于就走到了路的尽头;望穿双眼,不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全部;倾其所有,不等于能换来了对方的真心”。即使修炼到第九识,也还有道行不第的存在,故有嗔意并不为怪,更何况是微嗔://记得站台上那个风口/你帮我挡住寒流/幸福在苍穹下驻守/说好一辈子不许放手//记得那一年的那一天/你采一百朵百合许下愿/一生一世不离弃/要我们相爱到永久//问一声,该不该让你走你//却说相爱太辛苦/汽车房子钻戒一件都没有/两心相悦不能代表快乐和幸福/你不在乎,我在乎//(引自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该不该让你走》)。这首诗实际上是“缘爱以留爱”的一个范式文本。因为哲学的基本功能是:缘知以求知,缘志以求志。当然,哲学永远不会定格在某一个价值层面上而巍巍不动。这就牵涉到一个形上形下的精神之“有”与“无”的两种相向又背离的法容。“有”包含形上又包含形下,譬如:“面包”是有,属于形下;“精神”亦属于有,属于形上。而“无”只负责形上而不会兼顾形下。这些似乎与佛学中“五蕴皆空”悖逆。当人们明确了“空色无别”,“色”是“空”的和合,“空”是“色”分解之后,就会自觉地给出自己一个更高层面上的哲学答案:有即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是虚无的。事实雄辩: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参与对世界的觉知以及可贵的认识与改造,我们能说世界是虚无的吗?其实这与王阳明心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合。就连《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无极,“易”的无穷无体的创造能力,是“气”的无限能量;既然“理”与“气”不是明显的形上,而我们每天所看到的世界,就是“道”恒常的表现和所创造的产物,这个世界显然是“有”,只是从无极过渡到太极须要足裕的时间罢了。然而,它能促成“有”与“无”合一的终极实现。反过来再说,如果我们的世界仅仅是器物世界,那么,我们又如何认知“道”或太极呢?尽管:天道忌满,人道忌全,大自然还是没有坏心眼儿,人类之人其主流是好的——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更不会因为听信谣言而改变自己的情感向度:灵魂脆骨症。此不细赘。

 

尾  语

 

人类的生命世界包含着精神世界,我给这个即将被“边缘”出去的概念取名为:精神生态。这个定义是我在本篇鉴学文章中首次提出来的一个哲学概念,意在促进人们将思维情愫与精神生态进行有效的分离,同时方便就《一个人的草原》进行一些所谓富有新意的鉴赏与学理方面的论述。然而,让我颇为兴奋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的身姿,这个身子缘于发心:对于人生,对于文化,对于艺术,对于诗,傅丽祯女士从来没有懈怠过。故贶一语相送:“等待和犹豫,比失败的成本更大。这是因为:失败再惨重,也存在着成功的可能和希望;而等待和犹豫呢?没有任何可能。足见,人的良心一旦出了问题,有一个牧师就足够(摘自《力布语录·第二部》)”。

诗人傅丽祯生活在一个真真切切的世界,那些疑似风华绝代的营营绿绿,有的尽管从眼前随风远逝,但曾经被岁月镌过的一道道痕,却用一生的时光都无无法磨平。请记住诗人的温存、诗人的心细、诗人的留意、诗人的缉拿、诗人的感慨、诗人对文字对意义的调度掌控。这一切都与幻想世界那个虚拟的不实世界相骛甚远。她的诗品份额不少的作品中,对于理念世界是在理性建构的基础上进行空想垒砌的一个想象世界,描绘的比较老道深邃乃至铿锵有声,当然,更多的是在张力推动下的优雅含蓄。这便体现出诗人艺术矫正、艺术浪漫、艺术本质的大格局大构架的思维整合能力。在个别作品中尽管曾经出现过虚化概念之字与词,但她都能轻熟任驾,彻知那是一个在理思中成型为虚空形态的一个有型世界。而真正的生活世界是诗人、是你、是我、是世间之人谁都无法绕过去的必经世界。但这个必经世界又不完全等同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傅丽祯明白:现实世界与生活世界同样存在着可以丈量但却不可以评估与难以弥袂的距离。在这个世界里最为珍贵的或坦诚、或狡诈、或铜臭、或奉献、或微笑、或眼泪的角逐中,我们分明看到一位似乎有过失恋倾向、或许已然成为经历了失恋事实的女性,从枯情期到旱情期,从富情期到醉情期,从远情期到厌情期,再回笼到上一轮的生命体验,然后直至热衷于男欢女爱、热衷人间人生大爱这样一个反叛所有二元对立的酿美过程。因此说,上述鉴学文章所提之情绪精神生态,只是诗人傅丽祯女士所有作品中的塔干拉沙之一粒。还有譬如说:《自愈》、《骗局》、《蓝调意》、《半路上》、《桑椹儿熟了》、《梦起飞的地方》、《人生不是买卖》、《请把幸福告诉时间》、《我愿成一缕清风一片云》等等,都程度不同地写出了诗歌审美的各种各样的情绪酝酿及其发露的精神生态多样性叙述的特征。纵观诗人傅丽祯诗集《一个人的草原》:有激越,有沉稳;有忧思,有苦想;有回顾,有展望;有品淡,有嚼稠;有凄婉,有飞飏;有共性,更有个性。尤其是诗人那种朴实中的艺术丽质,跃动中的性情憨厚,浓爱中的理性前卫,值得提倡,值得肯定,值得推广。更为可喜的是,在直抒胸臆的每个关键节点上,我们似乎总能看见有一条不粗不细绳索牢牢地将她的“放肆”给拽住,使其不得无边无沿和无影无踪。这种看似弱向的诗个性中的软实力,早已融入了傅丽祯女士的魂魄。老实讲,至少使我从她的作品中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当然,我们客观中肯地说,《一个人的草原》指定有其不足不到之处。就像其他每一位作家、诗人、画家包括书法家在内,都有其在创作中受到环境、思维、激情、选材、兴趣、兴致与其它种种素养饱瘪因素的制约。但我们还是要感谢文化,感谢诗,感谢傅丽祯。如果需要留一点建议那便是:诗人傅丽祯女士有如下两道工序用心做做功课:一是创作反思,二是作品优化。因为艺无止境。但我还是愿意颇为慈悲地相信:文艺界定会涌现出奔驰与宝马、肯德基和麦当劳式的互舁共勉的可喜局面。正是由于他们之间的互舁共勉,使得它们双双都进入世界五百强之列。所以,以呵护的心肠来给出良心的建议;以保卫的情怀来给出学术批评的规约。懂的善待,才能相守;珍惜当下,才配得上拥有。只有这样,一个地区的文艺乃至具体的文学创作局面自会更加彩星点点繁华如梦。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追求。换言之,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存心态、生活风格及其文化归宿。一个有着最高人生境界即审美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或者说追求审美人生是这个人毕生的夙愿与执着。诗人傅丽祯女士的人生实践告诉我们,她的审美实践就是她的人生实践,她的人生实践就是她的诗性艺术实践。

 

2020年01月25日一初

2020年02月13日二初

2020年02月21日二稿

2020年02月25日定稿

于太平洋西岸玛嘎德书屋

 

作者简介:

 

巴·钢普力布,男,蒙古族,1954年10月生人,籍贯呼伦贝尔。易学、道学、儒学、佛学、史学独立国学文化学者、文艺评论者,著作若干。

 

                                       (编辑 文心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