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科汝
高考前夕,北大“韦神”韦东奕开通社交账号,一条4秒的自我介绍视频,眨眼间就吸粉2000多万,此事瞬间成为网络焦点,引发热议不断。有人兴奋于终于能近距离接触这位数学天才,有人则质疑这是否违背了他一贯的低调作风。而联想到此前“赫为强哥”抖音账号引发的争议,更让我们不禁思考:韦神此举,究竟是出于自愿,还是背后有着诸多无奈?
回顾韦东奕的成名之路,2021年他手提矿泉水和馒头接受采访的视频意外爆火,其质朴形象与卓越数学才华形成的强烈反差,让他迅速走红网络,被尊称为“韦神”“北大扫地僧”。此后,他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不断被挖掘,如两次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金奖等,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公众心中的学术偶像地位。然而,伴随热度而来的并非只有赞誉,诸多网络乱象也接踵而至。偷拍视频、恶意剪辑、营销号冒名“韦东奕严选”售卖商品等行为屡见不鲜,严重侵犯了他的肖像权与个人隐私。从这个角度看,家人协助他开设账号,“建立一个真实可控的窗口”,避免其形象被恶意消费,似乎是一种无奈之举。
与之类似,“赫为强哥”抖音账号的出现也曾引发轩然大波。当时,该账号打着传播知识的旗号,却在运营过程中逐渐偏离初衷,陷入商业利益的追逐,甚至出现一些误导公众的内容。这让我们看到,在流量至上的时代,一旦踏入社交网络这个领域,就很容易被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浪潮裹挟。韦神开社交账号,无疑也面临着这样的风险。
账号开通后,评论区秒变“高考许愿池”,“接数学高分”“沾韦神喜气,高考上岸”等留言铺天盖地。这种将韦东奕神化,把账号当成获取好运“玄学工具”的行为,反映出大众对学术成就的向往,但也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与此同时,各类蹭流量、恶意营销的行为也纷至沓来。“韦东奕严选”等假冒账号纷纷涌现,利用韦东奕的知名度售卖商品,疯狂吸金;一些自媒体博主抓住韦东奕的牙周病大做文章,无端指责北大对其健康关心不足,将学术人物的生活细节过度曝光,引发无端猜测和舆论风波。这些行为不仅侵犯了韦东奕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想必也让韦神感到无奈与困扰。
从韦东奕的视频表现来看,他表情略显紧张,双手僵硬贴在裤边,眼神有些飘忽,整个人看起来像是被“推”到了镜头前,这也让不少网友猜测他可能是“被迫营业”。结合他此前单纯专注于数学研究,对网络世界知之甚少的情况,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主动拥抱社交网络。而亲戚们协助注册账号,虽出发点是好的,希望保护他的权益,推广数学知识,但这种做法是否真的符合韦神的意愿,是否会打破他原本宁静纯粹的学术生活,都值得我们深思。
在流量时代,我们对待像韦东奕这样的学术人才,究竟该持怎样的态度?是将其视为流量密码,肆意消费,还是尊重其学术成就,为其提供一个安静的研究环境?韦神代表的是纯粹的学术追求,他的社交账号本应是传播数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热爱的窗口。我们希望在这场流量狂欢过后,网络能回归理性,让韦东奕能够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中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也让我们的网络空间多一些对知识的尊重,少一些浮躁与功利。
北大韦神开社交账号,背后或许有着诸多无奈。我们应尊重他的选择,更要反思当下网络环境对学术人才的影响,共同守护学术的纯净与尊严 ,别让流量的喧嚣掩盖了学术的光芒,别让韦神的无奈成为常态。
(编辑 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