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冯远。
初科汝
冯远,著名中国画家,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其许多画作被国内外美术馆和藏家收藏,是当今大写意人物画坛当之无愧的国画大家。
冯远,祖籍江苏无锡,1952年生于上海,幼时即喜爱绘画。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1987年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长、副院长,曾获优秀教师及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继而担任国家文化部艺术教育科技司司长、艺术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
他一路走来,坚韧踏实,铿锵有声。以其踏实的工作作风、杰出的组织能力和高水准的艺术造诣,被推选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主管中国美协工作。经过众多学术权威领域的浸润,他对中国画的笔墨、形神,品格与意境有了深邃的领悟。他在主管全国美协工作的同时,可谓是阅画无数。基于工作关系及个人抱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秉承了“为天地立心,为民众立命,为贤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者最高准则。他挥洒手中的笔墨,表现出其所关注的社会和现实,还有那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百态。正是其这种处世的态度,使得他的作品恢宏大气,汇成了一部记述新中国、新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史诗巨作。
冯远是文革恢复高考后中国美院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他师从方增先,深受导师的影响,吸取了“新浙派人物画”的精髓:把素描和笔墨融合一起,把“积墨法”运用到人物画上。不管是在冯远的唐诗、宋词、元曲等画意上,还是其关注现实的“苍生”系列上,读者都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新浙派人物画”的重造型与笔墨的传统技法。这种师承关系,促使了冯远对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和笔墨关系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继而提出了人物画的三个境界:由肖似、酷似到神似妙似,最终上升到夸张、变形从而进入自由王国。换言之,冯远对素描能够准确地把握造型和笔墨传情的特性,即有着独到的理解和领悟。他在恩师方增先将“积墨法”运用到人物画的基础上,大胆地将其法运用于人物的脸上。这种创举使得冯远的人物画显得更加润泽而丰厚,淳朴而老道,故赢得美术界之赞赏。
看着冯远的一幅题款为《世纪智者》的人物画,笔者颇为震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居里夫人和鲁迅、李大钊等中外智者汇聚一堂,画间显示或白肤色,或黄皮肤,或头发竖起,或光秃透顶,或沉思,或凝视,或微笑,其排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表情丰富。画家用“积墨法”将自己的绘画情感巧妙地融合于画面,使其画作盎然增色,雅尔不俗。
画作《星火》可谓冯远的代表作之一。其通过对颜色的运用,融笔墨于朦胧的人物刻画,一群衣裳褴褛,面黄肌瘦的人们手执灯火,显示出对万恶的旧社会的仇恨之情,眼神里射出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光。这一画卷如同史诗般地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与艰辛,同时表达了革命顺应历史潮流,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坚定信念。
一幅情感丰富的《归牧图》,更会让读者信步迈进那清新、优雅、风景宜人的人间仙境:几丝垂柳,随着秋风,摇曳多姿,曼妙飞舞,时而沾着水面,荡起点点水花;时而轻拂牛身,与之追逐、嬉闹。一牧童坐在牛背,头顶斗笠,手执牛竿,戏水于斯。回首一望,貌似念念不忘那片水草葱郁的池塘。夕阳已红,水牛早已打起饱嗝,只得暂离乐园,怏怏而归。另一牧童则背着斗笠,吹起短笛,笛声悠扬,与着和煦的秋风,汇成了一曲动听的归牧乐曲。对着《归牧图》细细品来,童真、童趣,刹那间便会涌上心头,是那般地惬意、那般地清凉、那般地让人流连忘返。画家冯远不愧是画中高手,他善用笔墨和丹青,凝见成识,画出心中的浩然正气及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正是他关注现实,提炼、反映了新中国发生的变化和众生百态,因此,其大写意人物画被誉为“水墨史诗”。
冯远的画之所以能够被收藏者高价收藏,且趋之若鹜,不仅是在他的唐诗、宋词、元曲画意图里,让人寻到了一个文人自娱自乐般的抒怀,是何其高雅,何其清纯,何其质朴啊!他能“居庙堂之高忧天下,处庙堂之远思黎民。”读画家冯远的画作,总被其胸有丘壑,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所折服。一句话:大家,就是大家,这就是一个无可挑剔的美术大家的为人风范。美哉,冯远!悠哉,冯远!敬哉,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