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冯丹)2014年11月29日讯,北京,青年艺术家任艳明个人雕塑展在北京朝阳规划艺术馆举办,展期约1个月。此次展览展出了他近年来的37件新作,包括“意不在醉”、“褶皱”等系列的作品。开幕式当天,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先生主持研讨会,几十位艺术家围绕目前雕塑创作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等主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目前国内雕塑界发展趋势不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好局面。
研讨会上艺术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中国的雕塑多为近现代作品,基本在建国以后才逐渐出现,而且国内雕塑家很多是留法、留苏的“海派”人士,创作上既汲取了西方古典主义的营养,又将中国的抽象、写意、写实、油画、国画等风格兼收并蓄,创作上既从西方古典主义汲取营养,又渗入了东方传统元素,更多地遵从创作者内心的想法意愿,追求写意心象,逐渐完成从西方传统雕塑风格向东方笔墨意象的转变。
艺术家们认为,如今我们雕塑家的创作之路相对较宽,并且呈现出缤纷多样、百花齐放的好局面。中国雕塑院于2010年成立了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专门负责组织业内人士进行考察、召开研讨会、推荐雕塑家举办展览并给予资金支持,比如协助艺术家雕塑铸造艺术作品,以及给予艺术家较高的学术支持。
中国雕塑院此次推荐举办的任艳明雕塑展主题是“意不在醉”酒文化系列以及“褶皱”系列,共展出37件作品。说起“意不在醉”酒文化系列作品的创作初衷,任艳明是这样解释的:“雕塑是有诗性的,自古以来文化名人多对诗画情有独钟,且很多文人与酒有缘,饮酒作诗乃文人墨客一大快意,诗酒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从古到今以书法、绘画形式表现诗酒文化的美术作品很多,但尚没有以雕塑的艺术形式立体、直观地表现诗酒文化的艺术作品,此次参展的这几十件雕塑作品填补了这个空白。
这次展出的“褶皱”系列最初的起意当属偶然。2007年任艳明的女儿出生,新生儿皱巴巴的小手和小脸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一幕任艳明永远忘不了,那次带着女儿去老家看望病危的奶奶,老人布满褶皱的像树皮一样的手轻轻握着他完成了临终前的叮咛,母亲临终前满脸的皱纹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这也突然触动了他的创作灵感——生命从诞生到死亡都与褶皱有关,褶皱贯穿于人的一生,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女人最怕衰老,而衰老又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随着褶皱由浅到深,人在慢慢老去直至生命终结。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寓意每个年龄段都有它的精彩和内涵,处于不同时期,要活出那个时期的样子,不必去刻意追求年轻。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任艳明的作品风格受导师吴为山先生影响,力图突破西方传统造型手法,不再拘泥于“应物象形”这一基本的造型原则,注重对人物的神采、内心的刻画,不仅追求刚柔相济的鲜明个性以及含蓄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更追求一种人文精神。作为雕塑界的新秀,任艳明近年收获颇丰:代表作品《张旭三杯草圣传》被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永久收藏,该雕塑表现了书法家张旭醉后的创作情态,整个人体向前倾形成了满弓形,伸展开的宽袍大袖正与身体合成了一个圆形,这种近似于舞蹈的姿态正表现出了书法家“挥毫落笔如云烟”——沉浸在创作中的忘我神态;代表作品《贵妃醉酒》现被国家大剧院收藏;“褶皱”系列代表作品《怪老头——辜鸿铭》采用了树脂与纯银材质,在塑造手法上更多地借用了民间艺术创作的元素,现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研讨会上,艺术家们也谈到了对目前雕塑雕塑界的担忧:随着数字摄影的普及,大多数部艺术家基本依靠照片、图片资料进行创作,这种状况不可避免的创作出只偏重形式的美术作品,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无病呻吟的艺术作品。大家一致认为,艺术家应当重新回归到自然中、人民生活中去写生,使美术创作始终保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联,这样的作品才能摆脱单一的形式主义,作品才有生命力,持久力、人民群众需要的雕塑艺术作品。
(编辑 蔡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