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容

国展评审召集人谈创作与评审 | 隶书、楷书

  核心提示:编者按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学术讨论会于4月26日在郑州美术馆举行,现将隶书、楷书评审召集人张建会、王学岭就国展评审与创作情况的发言内容整理摘编如下。 隶书创作与评审 张建会 本届国展隶书入...

编者按
      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河南展区学术讨论会于4月26日在郑州美术馆举行,现将隶书、楷书评审召集人张建会、王学岭就国展评审与创作情况的发言内容整理摘编如下。

隶书创作与评审

张建会 

      本届国展隶书入展作品,追求雅正书风和正大气象,植根传统,传承取法多元,书风多样、面貌丰富,于碑刻、摩崖、简牍和清隶等皆有涉猎,有不同的取舍和审美追求。回归书法艺术本体,融合汉碑风神意趣,过度拼接的美术化、设计化倾向减弱。老作者占比逐渐增多,在学术思考、审美探索和综合素养积累等方面取得可喜进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通过参评作品来看,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对积淀千年、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隶书书法本体缺少全面深入的深挖精研。一些作品流于跟风模仿的简单化、表面化、快餐化,隶书研习需要磨砺,非笔耕不辍所不能。自然清新刚健质朴的作品数量上还不够多,一些大字作品书写不够自然,篆隶互相拼凑,内蕴浅薄,华而不实。审美意蕴匮乏,成为制约当代隶书深入发展的症结所在。守则僵,放则野,法度与情性的处理还相对生疏缺乏融通互参,在张扬个性中忽略作品细节和内在意蕴,在谨守法度中失于自然畅达的精劲。一些隶书作品在用字规范上存在的问题比预期的严重,常识性错误重复出现,碑别字问题认识不到位。

      国展既是展示既往成就的艺术平台,也是不断砥砺前行的奋斗起点。怎么走,走向哪,至关重要。以下是我在参加十三届国展隶书评审后的几点思考: 

      碑简结合空间广阔。汉碑意蕴古厚雄健,简牍意趣自然生动,摩崖意象恢弘伟岸,清人隶书笔意深醇。传统是多元的,碑刻、简牍、摩崖,不能只重其一端,要统筹兼顾,得其法度,拓其气象,深入意蕴之中;要强化内在学养,读书习字,须臾不离,将书卷气自然融入字里行间,贯通金石味与书卷气于一体,协调气象与意趣于其中,陶铸历史人文,给隶书创作以更深厚的学养支撑与灵感激发。

      新发现丰富取法资源。从战国末期直到魏晋时期的隶书刻石、简牍、摩崖,以至瓦文砖刻等隶书资源不断出土,丰富多样,种类繁多,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取法,激发了灵感,滋养了审美,这是先前任何时代都无法企及的。当代隶书作者要多元取法,以敏锐的艺术触角,善于发现,在古与新的历史交汇坐标上,“润物细无声”,深入传承、深切感悟,融古汇今,汲古出新。

      有度把握深层感悟。要充分认识风格个性与传统共性在传承与发展上的内在联系。隶书尚质朴,重平实,特别是东汉时期的八分书,看似规范性很强,但是寓平正中却充满变化,而这种变化又隐含在平正之中,学书者如不能悉心体察则往往忽略其精微奥妙之处。隶书之美,其如橄榄,久久回味,在清雅简淡间慢慢品味其中的无穷深婉,正所谓“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艺文兼备技道并进。隶书创作需要有文心的滋养滋润,要有艺术心灵的陶养,要有艺术精神的升华。隶书创作要沉潜心态,植根传统,多元取法,内化学养,综合提炼。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书法走的是一条寂寞之道,最需一个“静”字,静则生慧,行稳致远。“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肩负隶书书法发展的时代责任,在全面深入传统中探索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实现经典传承与时代转化。 

 
楷书评审与创作 

王学岭 
  
       总体来讲,十三届国展入展作品,不但取法多元,而且进一步向着传统回归。特别于楷法的守护上更加冷静,很少再有为了个性追求,不惜以牺牲字形、笔法为代价的盲目书写。大楷能得刚健,取碑派之苍茫气象;小楷能做张弛,重笔墨之活泼精神;中楷创作增多,用笔有法度、谋篇出性情,真实书写,至為可贵。
      当下楷书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取法扎堆的现象仍然存在:近些年,学欧阳通的明显增多,“小欧”流行,学智永《千字文》的也在逐渐增多,但多数学习者只求形似,不图创新。这两家书法轻松活泼与高雅古朴并存,容易出效果,出成绩,很多人跟风而来,盲目求形,不问究竟,于是出现同貌同质现象。学生跟风,老师画圈子,培训钻空子,是书法创作同质化现象的基础,一样的结构,一样的用笔,一样的款式,一样的纸张,一样的色彩,一棵棵“流水线”植株不断依此生发。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若要书自如,先须人自觉、自省、自通。没有对文化的认同和艺术的自信,就不会说出这样潇洒的诗句来。创作的前提是学习积累,创新的基础是文化自信和思维自立。当今文艺作品同质化的源头是经营过度,积累不足。不学文化、不读文本、不识文理,专营入展“诀窍”,成为当代学书者的桎梏,亟待打破。守正出新的根本是尊重传统,敬重法帖,珍重书写,是深入广泛的学习和积累所致。创新如发萌,须有深厚土壤和秋收冬藏,历经时日洗礼,才能破土成芽。
      文本和文字上的问题依然存在。楷书审读中在不足300件作品中筛落70余件,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入展的也不是每件作品都是无懈可击,毕竟还要考虑艺文的平衡。出错类型延承有序,还是用错字、断错句、丢字错行老三样,根源仍是在学养缺乏和严谨不足。楷书,因其法度而妍美,缘于法度而难为,看他人似乎轻易写就,换自己却是顾此失彼,难呈其美。楷书的难,往往和严谨、聚神、认真相关联。最忌讳浮心、粗心、失心,最需要一颗文心。没有学养学识,或急于求成,或赖有天赋,洋洋洒洒自以为是,眼空手乱,心手不一,胸无点墨,抄录这句忘那句,喜悦于银钩虿尾屋漏痕,不考虑文本的情感寄托前后事,不可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作品。

      没有定力能力,人云亦云,今天看某人获奖就去模仿,明日听某家发言又去参照,自以为转益多师,其实是盲目跟风。学习要尊古识今,要掌握书理和脉络,更要沉淀和积累、严谨和敬重。没有“敬、静”二心,否则不成学问。心怀敬重,书作就会如温厚春风;胸有静气,书作就将如高台万里;假以技法扎实成熟,树木城池、春花美酒都会笔下呈现。学书如照镜子,所做的努力、书者的气质,作品中都会完全投射出来。尤其楷书,不谦虚,不深入,不严谨,不能深入堂奥。


                                                               (编辑 文心)

 来源:中国书法家协会
相关文章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