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公祭日确立之索引
巴·钢普力布
在我研究的文化类别学范畴,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确立,属于文化类别的“形式文化”之列或曰“姿态文化”。其包含着三个概念文化层面:一是依据史实进行一种正评判以后的道义重生;二是对邪评判之后的置于恶性泯灭;三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假定真实。“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属前者。
文化类别属于形式文化。形式文化源于古代公众祭祀和宫廷或民间子孙嫁娶。譬如:开堂法会举行前夕芒东的齐鸣;譬如:蒙古民族下轿新媳妇过火盆;再如:新岁门两边矗立着的桃符,等等。一桩好的形式文化或姿态文化,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心气,也可以扫清日常沉积下来的心里灰暗,还可以造势以表明和彰显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集团的望族昌盛和兴隆发达,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气场和综合实力。
时代发展到今天,传统的优良东西我们继承了不少,同时也淘汰了不少。而优秀的形式文化,能够直接接地气鼓舞人心的,推人向上的形式文化,始终处于被青睐的状态而延续到现在。
国家元首来访,鸣二十一响礼炮,以示隆重敬意。这既是一个规格的体现,也是表明东道国的姿态所在,更是阐释着人类文明与时俱进的不衰情结;每逢春节举国鸣放鞭炮,尽管潜在着风险,国家和地方政府三令五申禁鞭,但人们还是念念不忘除旧布新的震天欲望。同时从一个侧面求证:人活着某种意义上不是干脆为了钱财,有的时候就是图个心气或曰精神扶正;新媳妇临进饭店之前,舞狮人拼命地玩耍,闪转腾挪蹦高俯低好一通飘荡不已。那种对新娘和新郎开心的成全,那种对情爱和婚姻的激活和给予新生活的勉励,那种带有民风淳朴的热烈恭贺与欢天喜地的深沉祝福,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三军仪仗队军姿威武的整齐划一、奠基开业红绸剪裁、正月饺子里面包钢蹦、见面伸手相握,等等,都属于形式文化的具体体现。
2014年2月26日,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确定“南京大屠杀每年的12月13日作为国家公祭日”,这是一个格外对昭告文化不能欺骗的理性考量,这是一个异常与真理地气钩镰的良知指正,这是一个绝对意义之上的固本培元的不俗决定。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五种伦理文化结论,或曰伦理境象:其一,事理教导直抵民族心穴。一个民族的心性,炙烤着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将一个痛心的血腥经历,作为一个不可能磨灭的文化符号,实质地讲是华夏民族的又一次大悟觉,或曰文化睡醒。这个公祭日的设立,必将融入民族集体记忆的魂穴,定格在历史的那个拖位,并将民族集体人格进行了一次聚合性的淬炼。这对于凝结国家全民规模的向心意志,可以在悲怆中升华为振奋,甚至是在耻辱的文化氛围间中华民族自己告诉自己必然奉陪的特殊的伦理质量。这个公祭日的设立,既可以勾起全体中华民族勿忘国难的深刻悟彻,也可以教诲使应该反省的文化主体对象的良知复活,还可以告诫世界,悲剧是不可以重演的,反人类是行不通的;其二,真实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孳命土壤。对真实的敬重,就是对人性中至诚至善的虔诚景仰;对正义的维权,就是对人类公平最厚道的呵护;对灭绝人性行为的倒祭祀,就是对人性存在施善行慈最好的良知伸张。谁违背了这个法规,谁就会受到来自来良心深处的痛责,谁就不得人心,谁就会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其三,对历史回顾的巨大献身精神。抛开精神力学因素,一个欺世盗命的龌龊行为,永远属于人类之共同所不齿。为一个战争遗留人命的已经消亡、进行国家层面这样高度的立法,这样存照性质的回顾历史的献身精神,既是为世界竖立了地标性质的文化祷告,及其富有哲学意义文化领袖,又是对和平地球更为坚执的人性呼唤,当然更是对人类共同恪守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热切捧场,甚至富含推进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作为;其四,为人类对反人类罪过立法的文化指正。人类互尊、互谅、互爱、互佑、互进,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诉求和不能懈怠的现实追索。人类只有爱惜别人就像爱惜自己那样,人类只有真正爱惜了人类自己,才能得到大自然的宽恕,才能得到宇宙的包容,才能得到人类自己的敬重;其五,对儒学精神至高文化极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更伦理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所以成为人类智慧的必遵,是因为:对于可能侵略行径的意志解构和野心浇灭,是对人类恶作剧的严正警示。再没有比这个更能说服人类自己,更能使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更能阐解人心世道和化蚀贪欲和兽性;其六,作为回溯文化,那条情操链始终没有断裂,相反与整体民族意志更加勾连,以至于酿成今天的文化大观。因此说,公祭日的确立,是中华民族集体心智的一次不朽越攀,是五千年文明嫁接涅槃后的育化莲生,是人类智慧的超凡结晶。
小结
伦理为何物,就是恪守内心世界那份不能越矩的灵魂本质。全民公祭——国家公祭,既符合国家与民族的现行情绪,又同辙于世界公平潮流;既符合人类向往的公平理由,同时也符合伦理逻辑情节。如果公祭使中华民族及至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心结更加凝聚,我想,这个立法是正确的!
2014年2月26日
于太平洋西岸玛嘠德书屋
(注:巴·钢普力布,别名力布,笔名马车夫、伯公、空多,字子而,号孤山居士。男,蒙古族,中共党员,1954年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国学文化学者。)
(编辑 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