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容

人民日报:让书法艺术融入时代与生活

  核心提示: 徐红梅 中国美术馆“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现场。 浙江省绍兴博物馆“大匠运斤——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海报。 河南省郑州美术馆(新馆)“文明的微笑——龙门二十品特展”海...

徐红梅

人民日报:让书法艺术融入时代与生活


中国美术馆“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现场。


人民日报:让书法艺术融入时代与生活

浙江省绍兴博物馆“大匠运斤——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海报。


人民日报:让书法艺术融入时代与生活

河南省郑州美术馆(新馆)“文明的微笑——龙门二十品特展”海报。

人民日报:让书法艺术融入时代与生活

山西省太原美术馆“盟书墨源——侯马盟书文字艺术展”海报。


      为了一个“展”,奔赴一座“城”!

      这是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的热点话题,也是“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观展热潮的真实写照。

      “五一”假期,不少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爱好者,奔赴山西太原、浙江绍兴、河南郑州,只为观赏三大展区精心筹备的展览。5月18日,随着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进京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这股观展热潮涌入北京,盛况再现。

      经典之思的新维度

      书法经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经典价值意义的重新发掘、经典创作意识的主观强化,让本届展览成为古今和鸣的文化盛宴,带领观众踏上溯源中华文脉的寻根之旅,以及纵览当代书法篆刻全貌的艺术之旅。

      按书体划分的三大展区,共展出近千件入选作品,与同期举办的3场全国名家邀请展、7场学术专题特展相辉映,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正如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李昕所说,举办“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是推动新时代书法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引导广大书家以经典意识、时代立场为创作方向,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历史进程,推动书法篆刻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山西省展览馆展出的236件行书、181件草书,以及58件名家作品,呈现出取法多元、碑帖互参的整体风貌。当地从“源”字切入,分别在山西青铜博物馆、太原市博物馆、太原美术馆推出“真山正源——傅山书法艺术展”“魏碑溯源——平城时期魏碑书法艺术展”“盟书墨源——侯马盟书文字艺术展”3场特展,以全新视角解读傅山的艺术与人生、首次全面研究展示北魏平城时期的百余件魏碑书法遗存、对春秋时期的手写体晋国文字进行笔法字法章法的系统剖析,力求在历史溯源中实现学术突破。

      在浙江省绍兴市兰亭书法博物馆展出的86件篆书、75件篆刻、33件刻字,以及52件名家作品,呈现出与古为新的整体风貌。与之相对应的特展“大匠运斤——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在绍兴博物馆举办,通过展示赵之琛、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马一浮、沙孟海等名家名作,系统梳理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各臻其美的脉络、风格林立的格局。不同时期的篆书、篆刻作品相辉映,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篆书与篆刻的历史交融和“一体化”创作态势。

      在河南省郑州美术馆(新馆)展出的132件隶书、215件楷书,以及55件名家作品,呈现碑简结合、法度性情相融的整体风貌。同场展出的“汉字中原——汉三阙暨豫地汉碑特展”“文明的微笑——龙门二十品特展”“从法度到意趣——千唐志斋唐宋碑志特展”,分别以东汉时期唯一现存的神庙阙“嵩山汉三阙”的24件拓片和20件豫地汉碑拓片、龙门石窟造像题记最具代表性的“龙门二十品”的60件拓片、千唐志斋博物馆所藏隋朝至宋代的90方墓志,直观展现了厚重的中原历史与文化。

      不同书体的书法经典为当代书法工作者汲古出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当代佳作又赋予传统书写形态新的笔墨表现方式,两者相互映照,展示出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互融的态势,彰显展览的现实意义和学术内涵。

      时代之光的新书写

      书法艺术的综合性,以及古今之间的特殊“黏性”,于展览中得到充分体现。

      新时代以来,书法的学科地位不断提升,“美术与书法”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书法热”特别是“书法教育热”不断升级,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然而,书法和美术一样被视作“视觉艺术”的属性认知,让书法创作出现“重笔墨,轻文本”“重专业,轻普及”等现象。如何让书法艺术更好融入时代与生活,写出新时代的精气神?学界多方探索。

      艺文兼备,是中国书法的优良传统,也是对当代书法创作的现实要求。新时代以来,针对书法逐渐脱离了生活书写,为时代“记言录史”的功能弱化等问题,中国书协提出“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等理念,注重发挥书法寄情抒怀与记言录史的功能,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性创作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书家用手中之笔讲好中国故事,并为展览作品评审专设“文字文本审读小组”。这些举措在本届展览中得到强化和拓展。除此之外,展览还着力改革组织模式、优化评审方式、创新展览形式。初评工作由各团体会员负责,大大激发了各地作者投稿的积极性,确保了各行政区域入选作品全覆盖。电子化评审方式以及高科技智能手段糊名制的采用,保证了评选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一系列举措为遴选优秀作品开启新模式。

      从参展作品可以看出,以古诗文摘录表达所学所思所感仍是主流,自作文辞得到鼓励,富有时代气息的文本书写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创作者更加重视“艺”与“文”的关系,更加关注文字、文本和行款等问题,常见的繁简字转化错误、文本错漏、断错句、行款违背书仪等现象大幅减少。据本届展览评委、审议委员会副主任李刚田介绍,文辞错误减少的前提,是至少1/3投稿作品因文本和文字问题被淘汰,从这一角度而言,书法创作者的整体文化素养、文字功底仍待提高。

      书法艺术体现在笔尖上的较量,归根结底是创作者学养的比拼。在文墨同辉的创作理念引导下,广大书家深刻体悟书法的文化品格,以当代审美重新审视古诗文,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笔墨形态;以深入生活、书写时代的创作态度构思文本,让传统笔墨融合时代语汇,厚植当代书法创作的文化根基,充沛当代书法创作的精神气韵。

      汉字之美的新天地

      一部书法篆刻史,也是一部不断开辟艺术新境的历史。守正出新,是书法篆刻艺术传承发展的不二法则。

      此次展览作品植根传统,风格多元,时代气息浓郁,体现了近年来广大书家守正出新、活化利用文博资源丰富书写语言的成效,整体反映了当前书法篆刻创作追求雅正书风、注重自然书写、强化学理性研究等阶段性特征,以及清新自然、质朴刚健的审美取向。从作者构成而言,青年创作群体占比近40%,最年轻的作者仅18岁,为艺术创作注入新活力。

      “印宗秦汉”,历来是篆刻创作的艺术主张,也是中国书协推动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以清代邓石如为代表的“印从书出”,以浙派为代表的“印从刀出”,以清代赵之谦为代表的“印外求印”等创作传统,同样得到了承扬,实现了创作理念的融通。此次展览上,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篆刻艺术均得到全面展示。在评审专家刘洪洋看来,大部分篆刻作品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开拓性探索,写意印的数量明显多于工稳印,也体现出篆刻创作者对艺术性的刻意追求、对篆刻艺术时代表达的独特理解。工稳印精致优雅,写意印变化丰富。形式多样、工艺考究的印屏,在展览现场吸引不少观者驻足,充分展现了“以古为师、化古为我”的新思考。

      新兴的刻字艺术,是对传统书法的拓展,为此次展览增添不少现代气息,颇为亮眼。在历史长河中,甲骨文、青铜铭文、碑刻等沉淀了丰厚的刻字传统。刻字艺术正是在传统刻字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书法艺术进行再表现的独立艺术形式。30余年来,从主题刻字,到义形刻字,经过书法篆刻家的不懈探索,具有中华风范、时代特征的现代刻字艺术,在国际刻字艺苑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一座桥梁。本届展览刻字艺术部分,新增“综合材料”作品。因此,展览来稿中,木、陶、瓷、砖、石、金属等均有所涵盖,尤其是陶刻、瓷刻作品以及综合运用多种材料的作品,占据相当比例。评审专家王志安、李贵阳、沈岩松认为,从书法(素材)的质量、形式的构思,到整体艺术水准,刻字艺术作品较上一届均有明显提高。载体的拓宽,带动创作者在作品构成、技法、色彩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实验探索。未来,自书自刻、书刻并进的刻字艺术,如何保持艺术纯度,避免工艺化倾向,从而形成中国刻字的不同流派,任重道远。

      书刻同源,刀笔共修。每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都承载着社会期待和时代重托。正如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所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承前启后、薪火传递的时代。希望每一位入展作者以此次展览为契机,以精良的笔墨潜心入纸,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时代,砥砺前行,守正出新,努力在时代长卷中留下浓重绚丽的一笔,为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海内外传播做出自己的努力,让中国书法融入生活、走向世界!

      本文图片均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提供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27日 20 版)


                                                                      (编辑 王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