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快枪
书法家赵成安怀着对《论语》国学的无限崇敬之情,颂扬了孔子尚德崇礼、博学进取的精神,以传统美德激励践行初心。历时半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创作出60米,宽50公分,字形大小两公分的《论语》书法长卷。目前赵成安所在的有关部门等给予了高度重视,正在商谈配合南阳大文化宣传,利用《论语》60米书法长卷在有关单位和公众场所展示。同时利用河南农民互联网等网络平台对网民展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儒学基本思想让《论语》渗透其中。书家充分表达了对孔子文化的深刻理解,力图为观众和研究者讲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脉络与深远影响力。
有论家说书道之难,魏碑至难,草书入圣更难。写出金石气是得“厚度”,呈现出书卷气是求“气味”,厚度加上气味才能流出韵味。古今圣贤寥寥数字道破书道之道。以魏碑书家赵成安为例,从笔墨上得多力丰筋者书道也。心正则笔正,书如其人,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达内韵外联。“韵”是书法的最高技艺,又多“逸”在“韵之上,“逸”是书道神逸,翰逸神飞,造化在逸。继之,没有神韵,没有内蕴,“笔墨”只有充气后才能被激活书画生命的玄妙之伎,“以安静简穆为上,雄深雅健次之”,柔弱胜刚強,知白守黑,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百年修练成大家……
“书法以气行,书艺以气显,写字者写气也。心清笔净,心静墨淳,翰逸神飞。”于赵成安而言他的魏碑特点是以“二王”秀健雅逸的帖学占有相当分量的劲健朴实,率意生动。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但不可否认,他的魏碑体作品以其无穷的魅力博得大众喜爱,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隶书的笔画特征被整合进了楷书的笔画改造中,体势也朝平正宽博的方向发展。作品取势多活泼自然,以攲侧雄强为基调,血肉丰美,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从书法风格上来讲,其概念体系运用又包括北齐、北周、东魏等石刻书法的体势复归平正,在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一种稚拙古朴,趣味盎然,或方笔峻利,体势雄强,或浑劲姿媚,精到细腻。甚至向上可延伸到东晋的一些石刻书法作品。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赵成安60米《论语》书法长卷,尤以独有的魏碑面目深得读者的喜爱,折射出文字与内容做到了审美与书艺的协调。用笔上在保证线条平、圆、留、重的基础上突出逆入平处,方圆结合。结构上以平稳端庄为主,以烘托《论语》的主题。字法上每个字自然错落,大小变化,对重字的处理加入一点楚篆、小篆笔意,总体把控着和而不同的原则。落款采用两行行楷,款后留有空白,整幅作品就不会显得太拥挤。“疏宕处采用了的安详舒逸的布局方法;流畅处表现了势如转珠的转承技巧;跌宕处嫡传了顿挫有致的用笔方式;俊逸处汲收了气势开张的结字方式。”媒体极高的评价以至于赵成安60米《论语》书法长卷几乎成为如今帖学入手的范本作品。“为了精准临摹,我一般采用活页范本单行对临,因为是原大印刷临摹,临摹这类字帖确实感觉到是在不断纠正之前错误的手势,希望能够窥得帖学堂奥。”
赵成安书法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有浩浩激荡秋千之境界!60米《论语》书法长卷能超越不同时代的壁垒,给人带来经久不息的心灵体验,这些美术作品就像浓郁的陈香,随着时间的流逝终能沉淀成经典永恒的民族气派。赵成安在创作《论语》长卷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但当他遇到困难时,他想起唯一解决问题的原则是,应该符合中国人传统的欣赏习惯,使整幅画面的效果,既宜远望,亦能近看。在作品创作中进行了中国书法实践探索后,这幅作品更能充分地传达出伟大主题的气象和气派。书法自成一家需要长时间的努力,道德修为也要随之提高。所谓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书法与旧文学是分不开的。能钻进去就好了,不要只看翻译才懂。这是个很高的修养。所谓书卷气,就是书读多了,不是学成的,而是养成的。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林散之)
赵成安60米《论语》书法长卷的背后经历过多少的辛苦与奋斗的泪水,是不倔的信念与刚强的意志,跨越一座座高山,赵氏魏碑已长成,是书法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给书画界一次惊喜,给人生一个完美的答卷。赵成安魏碑《论语》,其罕世之功,力度之美,见所未见,让五岳低头,珠峰羞色。可见其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惊世高峰。
三道快枪,现为范曾研究会会长,北京周恩来纪念馆筹委会秘书长
(编辑 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