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综合 >> 内容

一个学术网红因贾平凹研究又走红

  核心提示: ――专访草根评论家杨青云会长 中华报道网:杨会长,在我们报道了您发起的贾平凹研究会之后新闻引起了强烈反响,近日我们不断接到读者电话表示对贾平凹研究的极大关注。请问杨会长当初是如何想到以《废都》情结写...

――专访草根评论家杨青云会长


一个学术网红因贾平凹研究又走红

杨青云与《贾平凹传作者孙见喜。




       中华报道网:杨会长,在我们报道了您发起的贾平凹研究会之后新闻引起了强烈反响,近日我们不断接到读者电话表示对贾平凹研究的极大关注。请问杨会长当初是如何想到以《废都》情结写出39章的《贾平凹美术论》?
       杨青云:从2017年底开始,受西安媒体一朋友的建议便心血来潮写下《贾平凹美术论》的书稿。从那个时间开始,我以重新认识贾平凹为基点,开启一扇《废都》情结的理论性话题,很好的嫁接到贾平凹的绘画题材上。因此,这写作的思路清晰了,书稿的骨架理顺了,我便以最接近最直接通过《贾平凹美术论》写出一个书画作家的贾平凹。在这写作中间无意涌现一种激情的审美参照点:世界性与本土性的贾平凹绘画与《废都》的隐喻关系。这种费神费力的写作既然形成一种文本风格,这种特别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曾经引发中外读者的极大共鸣――废都热现象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才是值得探讨与梳理贾平凹的废都情结。
        杨青云认为在研究贾平凹的评论文本中,不断寻找新的角度深耕,不断激发自己在这一学术研究中的新亮点,才能形成自己的专长领域研究,并保持常写常新的写作激情。
       中华报道网: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杨会长请谈谈您对《废都》的评价?您认为《废都》的审美亮点在哪里?
       杨青云:很荣幸与你们谈论《废都》的话题,以验证我那些艺术思考的合理性和超前性,以期达到一个学术研究的新高度。我本人认为《废都》不是以写废城西京而为之,贾平凹是以《废都》四大闲人,又是西京城著名的四大文化人矛盾生活直逼当下血淋淋现实的残酷与文人的无助和无奈。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一些评论家把《废都》比作当代《金瓶梅》和《红楼梦》,这有过分的夸大拨高。《废都》的写作文本只是含有《金》与《红》的写作风格罢了。贾平凹通过庄之蝶与唐婉儿和阿灿等女人的性爱描写,来揭示男一号庄作家的颓废无奈与生活的尬尴。我感到贾平凹写《废都》,所有的女人,就把唐婉儿与阿灿写的有深度。并在这一深度中自然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众生圈,使文学艺术在至高的境界与道德合二为一。庄之蝶最终走向失败,是源自于这样一位特殊另类的作家必定是其自身品德的最后完成。贾平凹以《废都》代表作完成了他“实现对现有小说范式的大胆突破,形成一种混浊鲜活而又灵动的自在性和原在性小说风格。”(雷达)。
        中华报道网:杨会长,我们得知北京多家媒体报道您为“学术网红”,您认为这样给您定位报道是否合适?您是如何看待“学术网红”这一文化现象的?
       杨青云: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要说明的是缘于青年评论家马忠在三年前写我本人的评论文章中首次称我为“学术网红”。马忠针对这一“学术网红”文化现象后来又连续写出他的观点与看法,以及中国访谈新媒体、人民艺术家网、时代中国杂志、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政协报等都提到学术网红杨青云如何如何。我本人认为,这样定位我为“学术网红”只是一种文化符号罢了。致于让我回答如何看待这一“学术网红”现象,但愿这一文化现象能促进中国学术界发展的越来越好。       
杨青云认为,之所以在研究范曾八年之后,又研究上贾平凹,他选择研究的对象范曾或贾平凹无疑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最有争议的伟大艺术家之一。不管从贾平凹本身的魅力作品,还是从他的书画创造性来讲,贾平凹在中国,以及海内外的影响视野都是一个奇才,鬼才,和全才式的重量级人物。在杨青云写出贾平凹《废都》情结的同时,最终得偿所愿的期盼等待是评论界,新闻界,及学术界的定性与评判。但有一点杨青云非常明白,做学术研究要站在知识的角度去看待研究的对象。在日常描摹式研究的基础上多做沉淀式研究,必定有丰收的金秋。

        从杨青云的《二月河评传》,《范曾新传》,《范曾论》,《忽培元浅论》,然后又到《贾平凹美术论》,这种种写作的变化体现了学术网红杨青云自身发展的研究轨迹,他所研究的学术力量在不断强大的同时,一个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草根写手,也为中国学术界带来更深刻的思考与启示。(刘玲霞 周永根)


                                                                                                   (编辑 杨超)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