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容

“两个奥运”精彩答卷彰显中国贡献

  核心提示:过去38天里,古老的长城见证了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世界的又一段传奇。北京携手张家口向世界奉献了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这两场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体育盛会。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过去38天里,古老的长城见证了属于中华民族、属于世界的又一段传奇。

北京携手张家口向世界奉献了北京冬奥会、北京冬残奥会这两场值得被历史铭记的体育盛会。

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我国重要历史节点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

连接过去,影响未来,通过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交出了一份精彩的奥林匹克答卷,创造了一个为世人所称道的办赛奇迹。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两段记忆同样难忘。

办赛答卷:文明互鉴的中国印记

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奥会开幕!一簇“迎客松”焰火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方绽放,91朵写着参赛代表团名字的“小雪花”汇聚成一朵“大雪花”,化身北京冬奥会主火炬台。奥林匹克文化交融中国文化的北京冬奥盛会,就此揭幕。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要坚定信心、奋发有为、精益求精、战胜困难,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努力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

两届赛事的成功举办,忠实践行了中国之诺。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舞台上,全世界的运动员切磋、交流、互动,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不同的文明在此碰撞。在这样的交融和碰撞中,全世界看到了一个多彩、可爱的中国。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成为世界上首座成功举办过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之城”。两届奥运,两次飞跃,本次冬奥会,北京共使用了14个2008年奥运会遗产。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认为,这种场馆利用模式,汇集了往届奥运会在可持续方面的优点,新建场馆也从一开始就充分考虑赛后利用需求,这种办赛理念为未来的奥运会提供了借鉴。北京从而成为第一届从申办、筹办、举办全过程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奥运会,也是积极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奥运会。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两者同步筹办、一岗双责,按照残奥会要求,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将冬残奥会特点和需求充分纳入赛事各项运行和服务中。住宿方面,各冬奥村建设无障碍设施,为残奥运动员及随队官员提供优质服务,18家签约饭店新改造无障碍房间109间。医疗方面,确定41家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医疗救助服务培训,在相关场馆提供轮椅、假肢维修服务和导盲犬服务。交通方面,投入1898辆车辆服务冬残奥会,其中包括280辆无障碍车辆。安保方面,制定人性化安检规范,为残疾人接受安检提供便利。志愿服务方面,共有9000余名志愿者服务冬残奥会,其中有12名残疾人志愿者。

在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后,冬残奥会的顺利运行,让中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更加鲜明。为打造无障碍环境,北京冬残奥会对三个赛区的基础设施做出数十万处提升;全国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有81%的出入口、56%的服务柜台、38%的厕所进行了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中国8500万残疾人的生活将从中受益。

国际残奥委会新闻发言人克雷格·斯彭斯表示,代表团团长们对赛事的流畅运行和组委会对运动员的关怀十分赞赏。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莱亚娜·罗德里格说:“让残疾人更加主动地融入社会,北京无疑给下一届冬残奥会的东道主设立了标杆。”

奥林匹克的中国方案,贯穿在申办、筹办、举办的全过程,继承传统,发扬特色,“中国力量”与世界融通,开启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纪元。

一批奥运场馆闪亮登场:“鸟巢”完成改造升级成为“最智慧的馆”;“水立方”实现“水冰转换”变身“冰立方”;“冰丝带”除了打造“最快的冰”,还将成为市民百姓的“冰上乐园”。

一批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在三个赛区及周边地区,冬奥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细化气象预报;全流程智能化的数字人手语生成服务,方便听障人士收看赛事报道;8K画面结合5.1声道环绕立体声,让“云”观赛的观众获得沉浸感更强的感官体验。

北京、张家口城市建设注入新活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宏观战略也取得了全面进展。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才林表示,中国圆满践行了“冰雪之约”,为世界倾情奉献了冬奥“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强大领导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竞赛答卷:谱写“更团结”的精彩华章

3月4日,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视障运动员李端摸索了一分钟后,终于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中将主火炬稳稳插入了卡槽,国家体育场“鸟巢”中的“大雪花”再次被点亮。

这令人动容的一幕,将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火炬手只要心中有光,即便看不到光明,也不会放弃对光明的探索。正如人类即便要面对各种挑战,但也从未停止过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追求。主火炬的火焰虽然微弱,但由“小雪花”组成的“大雪花”却在北京的夜空中晶莹闪亮,每一个参赛代表团的名字紧紧聚拢,描绘着“更团结”的人类未来。

这一刻,两个奥运被同一朵雪花照亮,两个赛场的运动员也被同一种精神所激励。

北京冬奥会上,共有2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奖牌,2项世界纪录、17项奥运会纪录先后被打破;北京冬残奥会上,运动员们同样屡屡拿出亮眼的佳绩。冬奥会上“最快的冰”吸引世界目光,而冬残奥会上的中国运动员的优异成绩则令网友惊呼“跟不上”。

而在成绩与纪录之外,两届盛会也为人类的精神世界留下宝贵的共同财富。

“没有路又怎样?创造一条路就好了!”这是北京冬奥会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组合隋文静/韩聪在夺金后的感慨。历经年轻时的不被看好、状态正盛时的接连伤病,两人坚持牵手十五载,终于在北京的冰面上圆梦摘金。赛后,隋文静坦言,两人曾一度感到“已经没有路了”。但北京冬奥会的赛场,他们挑战超高难度的“捻转四周”成功,突破极限,涅槃重生。

而在残奥赛场,超越自我、自强不息的故事每天都在书写着。3月7日,47岁的法国选手塞茜尔·埃尔南德斯获得北京冬残奥会单板滑雪女子障碍追逐LL2级比赛金牌,这也是这名老将人生中的第一块残奥金牌。二十年前,埃尔南德斯因为多发性硬化症而永远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她没有向命运低头,最终成了自己命运的主人。

类似的故事每天都在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舞台上上演:“四朝老将”徐梦桃、齐广璞守得云开见月明;49岁的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创造女子选手参加冬奥会的最大年龄纪录;谷爱凌为挑战自我而选择从未成功过的新动作;比利时姑娘吉洛特则为视障运动员母亲充当领滑员,陪着变老的母亲实现人生价值;摔倒,站起,再摔倒,再站起,39岁的伊朗女子单板滑雪残疾人运动员塞迪盖·鲁兹贝对梦想的追求坚定而倔强……

“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在索契冬奥会上,习近平主席一番话引起广泛共鸣。北京两个盛会的成功举办,为各参赛运动员践行奥林匹克精神提供了卓越的舞台,也为饱受疫情等不稳定因素困扰的当今世界打入了一剂“暖心针”。

“我迫不及待想再回去,走走看看。”离开北京后,18岁的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已经开始想念中国。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莫德在社交媒体上激动地回忆起开幕当晚志愿者对自己大喊“欢迎来到中国”的那一刻,忍不住热泪盈眶。她和志愿者小哥随后在网络上建立起了隔空的友谊,令“围观”的多国网友感叹:“这才是奥林匹克!”

什么是奥林匹克?“更团结”才是奥林匹克。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的首届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口号指引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冰雪运动员闪耀出团结互助的人性光辉,胸怀着携手同行的共同理想。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后,夺冠的谷爱凌和获得季军的玛蒂尔德·格雷莫德第一时间一同安慰落泪的亚军苔丝·勒德;当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遇到判罚争议时,其教练理解评分的难度,并恳请大家终止对裁判的批评;当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混双循环赛中美比赛结束后,中美选手互送礼物作为纪念……

不分国家和种族,超越比分和胜负,这是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北京为世界带来的一份礼物。“这么长时间以来,整个世界都处在疫情的阴霾下,幸好我们还有奥运会,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35岁的美国单板滑雪名将肖恩·怀特说,“我很感谢中国,感谢奥林匹克大家庭,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还能举办冬奥会。”

这是世界人民的成功。北京冬奥会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强调:世界各地奥运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为世界播撒了和平与友谊的种子,激发了人类增进团结、共克时艰、一起向未来的强大力量。

安全答卷:守护理想,守护明天

“中国办冬奥,言必信、行必果。”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中国依然向世界呈现了安全的冬奥会、冬残奥会。

“很安全,很安心!”谈到防疫感受,海外运动员常脱口而出。行走在闭环里,口罩遮不住一双双含笑的眼,“非常满意”成了双奥高频词。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从覆盖三个赛区的100多个医疗点,到赛场内外18000多名志愿者;从不分昼夜在场馆维护秩序的安保人员,到奋战在赛场一线的工作团队……让巴赫盛赞的奇迹是中国抗疫成功经验的缩影,更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集中展现。

严格执行《防疫手册》,采取闭环管理政策,闭环内外独立运行,不仅筑牢了疫情防控之墙,更保障了“两个奥运”和社会面安全平稳运行。

在科学严密的防疫政策指导下,两地三赛区实行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的防控体系,创造出安全的参赛、工作和生活环境。

闭环内,奥运村、场馆入口、运动员通道、电梯间、媒体工作间、餐厅,随处是感应式消毒装置,一伸手,瞬间完成手部消毒。无感式大通量体温测量设备能监测每个人体温,“您的体温正常”,播报语音令人安心。酒店、媒体中心、比赛场馆都有便捷的核酸检测点,涉奥人员就近即可完成每日一次的核酸检测。

搭建一个安全港湾,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比赛干扰,成为选手共识。“冬奥村里执行严格消毒,大家都戴好口罩,这能让我们把精力都集中到比赛上,赛出精彩。”女子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冠军、澳大利亚选手杰卡拉·安东尼说。

冬奥会后年满50岁的德国速滑老将佩希施泰因非常感谢北京冬奥会成就了自己,让她成为史上首位参加过八届冬奥会的女运动员:“采取严格防疫,才能确保大家健康安全,顺利参赛。”

“每天都做核酸,你去吃个早饭就顺便做了,不到10秒就完事,这一切都让人放心。”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评价。

智能测温、快速核酸检测、随处可见消毒设备……美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达丽安·史蒂文斯不禁感叹:“这是一场安全的奥运盛会”,中国出色的防疫水平体现出凝聚各方智慧的能力。

此言不虚,精细化防疫不仅体现了这种智慧,更凸显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在冬残奥会期间,原有的手部消毒机旁,都新增了给残疾人专用的低位手消机。“场馆内防疫设施非常好,给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方便。我们在这可以专注于比赛本身,不被疫情干扰。”中国轮椅冰壶队队长王海涛说。

针对残奥运动员的特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制定了更细的措施:脊髓功能异常的残疾人,会出现体温调节功能的异常与轻微发烧,只要经过专业判断,运动员就可以正常参赛;有的残疾人不能佩戴口罩,他们可以戴防护面屏;有的残疾人需要用唇语交流,他们可以短暂地摘下口罩……

如果在闭环内生病了、受伤了怎么办?有办法。涉冬奥伤病员被分为了五类:新冠肺炎确诊与疑似患者、闭环内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内其他伤病员、闭环外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外其他伤病员。2100余名医疗骨干高效服务、18家定点医院精准收治,避免了不同风险伤病员流线交叉。

高科技手段也在悄悄助力闭环防疫。在张家口赛区,10万台使用自然超粒子技术的空气消毒机,在赛时开展24小时不间断杀菌消毒;数字人民币在闭环内充分应用,省去了纸币及找零的不便,快速高效结算也满足了防疫要求。主媒体中心自去年10月开始,每日开展空气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后来各场馆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

不仅人安全,外来物资也有防疫保障。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和持权转播商来自境外的250个海运集装箱的转播设备和设施材料,都要经过检测和消毒,才能入场搭建和安装。专业人员会定期对场馆各角落开展环境样本采集和消杀。

“这是整个星球中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我们所有人在闭环内都生活得非常安全舒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这样评价闭环。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同样认为,闭环非常安全,阳性病例数量呈现动态清零已经说明一切。“数据已经证明,这一理念非常正确。”

闭环内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闭环外生活如常。这种“双轨并行”机制,同样保障了社会面人群的健康。由于闭环内传播风险控制在了最低水平,有效阻断了疫情向社会面“外溢”,在有观众观赛的情况下,实现了观众“零感染”。

每一条看似水到渠成的举措,都是无数人呕心沥血的成果;每一处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是成百上千个方案的“最优解”;每一件令人赞叹的成绩,都是冬去春来间笃志不倦的钻研……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大国之诺,一诺千金。

同筑冰雪梦,一起向未来。两个奥运盛会,让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了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中国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兑现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诠释了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情怀,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如此闪耀,得益于中国人民为我们出色地搭建了安全的奥运舞台。”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作为东道主,中国通过提供最好的平台、最流畅的运行和最体贴的服务,让残奥运动员更好地发挥。而残奥运动员通过在赛场上的表现,激励并改变着整个世界。”

精彩的答卷已经写就,从现实迈向未来,我们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

冰雪融化,关于冬奥、冬残奥的厚重记忆也将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历久弥新。

再回首,历史因我们而骄傲!再出发,我们一起向未来!

(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林德韧、王沁鸥、岳冉冉、孔祥鑫 参与记者:罗鑫、夏亮)


                                               (编辑 王俪)

 来源:人民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