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画传统元素流失引起业界艺术家担忧...
云 菲
近日,北京画院举办庆祝建院55周年大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宣告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的成立,引来业界一片叫好,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更是表示,“学术为先”的画院要担负起公共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责任,并为此专门召开了传统中国绘画的保护与传承座谈会,意在探讨:什么是中国画传统?在新形势下,我们又该怎样面对传统?
“现在我问下在座各位,家里有卷轴画的有几位?不会很多。因为以前我们在书斋里把画拿在手里看,把玩线条的性情是非常诗意的,但现在一般都是到大美术馆的展厅把画挂起来,这就需要抓人眼球,要有视觉张力,画撑得和盖的美术馆那么大。”会上,美术评论家舒士俊的发言代表着很多业界人士的看法,他们对于传统元素、传统功夫流失过多而将导致中国画消亡的后果表示忧虑。虽有耸人听闻之嫌,但面对油画等西方画种的反客为主,孕育着历史文脉的水墨工笔、山水人物等传统中国画的本土地位,的确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多年前,画家王为政见到过一幅日本画,他并不喜欢但却不敢小看,因为画装裱得非常精致,不得不让大家刮目相看。“日本把书法叫做书道,把饮茶叫做茶道。‘道’蕴含着很深的文化,而且有一种高雅严肃的仪式感。”王为政说,人们从未把绘画叫做画道,但“道”字则体现出尊重、热爱和敬畏之心,“小时候写字画画前都要自己动手研墨很久,研墨的过程就是思考、复习、预习的过程。后来做了专业画家以后,好像已经几十年不自己研墨了,省掉了,仪式感没有了,把画画匆匆忙忙当成一种劳动,内涵也就被省略掉了,其实挺可惜的”。
若形式为辅,那内容乃大。上世纪50年代,一些捷克艺术家看到中国绘画的时候很是惊讶,他们觉得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的作品非常有意思,“李可染画的牛在水里,上面有几枝柳条,中国人用简洁单纯的水墨把很有韵味的景致表现了出来,而齐白石画的是对生活的感受,有时候笔墨处理还带有趣味性的空间感”。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小可的回忆意在强调,中国画就是笔墨艺术,离开笔墨很难谈中国画。“但与武术、京戏、古典音乐等传统艺术门类相比,美术评论家李树声感到中国画传统功力的式微更加令人堪忧,他把原因归咎于当代美术基本教育体系已经走向西洋化,“逐渐把一些传统练功的部分削弱了”。
画家程大利认为,任何成熟的艺术形态都有程式,中国画也一样,但20世纪我们把中国画的程式破坏了,造型、色彩、比例、透视、解剖等手段用进去,破坏了中国画自由、出陈的本质特点。“中国画为谁服务?为心灵服务,养心修身,知事悟道。中国画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内美,不求具象的似,而求心象,求与天地相通的自由精神。”他感叹道,走进尴尬胡同里的中国画被他称作转基因中国画,“我们都不爱吃转基因食品,时间长了,也没有人爱看转基因中国画了”。
(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