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
张海其书其人
文/ 初科汝
张海, 1941年9月生于河南偃师,2001年任中国书协主席。其书法四体皆能,尤以隶书、行草为佳。隶书是张海最初成名之书体,其行草影响则远不及"草隶"也。
张海篆书于杨沂孙;行书于“二王”;草书得于张旭、怀素;楷书为《张猛龙碑》之神韵。后以行草圆劲之笔触,庄重醇厚之体,形成个性之草隶,可谓自成一体
“张海体” 成就在于隶书和行草。书家都明白,若在隶书上有所创新,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隶书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不变则失于泥古,变化则误生异端。因此,想在隶书方面,独树一帜,其难度是相当的大啊!
观张海之隶书。其能把隶、草、汉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比“行书时期”作品更加纵肆,墨色之变化更加丰富。那种既醇厚、又恣肆的气息,创造出的草隶之风格,实则令人叹服。如其“江”字,三点水的偏旁即带行草的味道;“舟”字,更显汉简之气息。张海先生的这种风格,截锋直下形成了独特的起笔。他不取简书的基调,亦无北碑的味道,在基础的层次上,实现了对汉隶的回归。其大胆泼辣的草隶,可谓前所未有。
在张海的行草中,其行笔独特,手法娴熟,字体饱满庄重,用笔苍劲有力,笔墨转换一支独秀,干、湿、浓、淡及飞白,张杨了书家独具情调,儒雅脱俗的风貌,实属书法上乘之佳作也。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体系的“张海体”,实属难能可贵!
张海先生的行草面貌更多,这也就是其行草书的“成名体制”。其行草“入手不俗,入门自媚。”张海先生学过朱熹,也深有所得,但此类作品,终与朱熹不类。
张海的书法作品犹如大河一般,波涛千里,令人望而兴叹。其深厚的传统功力显示出一代草圣卓尔不群的大家风范。
书界专家评论: “其书法汪洋恣肆,纵情起伏,独创的表现手法,造就的无以伦比的功绩,定会留芳青史。”
难怪书画收藏界流传着:“中国书法已进入张海时代!”
这样一句话,足见张海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深厚的收藏潜力与升值空间。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书法作品升值空间则会日益增大的.
张海是当代少有的勤奋书家,是极具书法活动的组织者。其作品曾赴加拿大、芬兰、法国、西德、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家多次展出;日中代表书家作品展;世界和平年书展;中新书法交流展;日中著名书家百人展;中日书道交流展;中国现代书法名作展等各类展览。出版《张海书法》《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张海新作选》等。
张海多次承办全国性展览和大型活动,为中国书法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书法创作上,张海说:“书体之间不能平均用力,要循序渐进。就如上午练钢琴,下午拉二胡一样,钢琴和二胡的指法不同,放在一起全都乱了。学书法也是一个道理,在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乱写一气,是有害的。另外,书法家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时代特征。
古云:‘当仁不让于师。’对任何人都要择善而从。至于什么名气、地位,更多的是机遇所致,从师应该是为了真正学到东西,倘若是冲着名气去拜师那就错了。
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只顾违心地夸奖,岂不是误人子弟!说违背良心的假话,终非坦荡君子所为。”
读张海的书法,仿佛有一股汹涌澎湃之势扑面而来。他运笔之快,仿佛迅雷不及掩耳,呼之而来,挥之欲去。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说:“行笔之间,亦无异法,在乎熟之而已……及其悟,思与神合,同乎自然。”
张海书法就没有生搬硬套,装腔作势,搔头弄姿,故弄玄虚之感。读之,自然、流畅、豁达、飘逸······
书法往往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时间的筛选,才能更显其璀璨及深邃。
从张海的隶书审视,我们似乎看到了的中国当代隶书发展的广阔前景和创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