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网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吉林 辽宁 江苏 山东 安徽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西 陕西 山西 黑龙江
四川 青海 海南 广东 贵州 浙江 福建 台湾 甘肃 云南 宁夏 新疆 西藏 广西 香港 澳门 内蒙古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艺苑百家 >> 音乐 >> 内容

李蓬蓬:从“天涯觅知音”到“四海遇知音”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国风国潮涌动,古琴拥有更多机会登上舞台让人们欣赏了解。作为从业者,我深感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古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去年,我用千年古琴“九霄环佩”演奏《流水》的视频在网上引发...

      近年来,随着国风国潮涌动,古琴拥有更多机会登上舞台让人们欣赏了解。作为从业者,我深感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古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去年,我用千年古琴“九霄环佩”演奏《流水》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看到众多感慨古琴之美的留言,我欣喜于更多人由此认识了古琴。不久前,在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特别策划“古琴之夜”演出中,老、中、青、少四代18位古琴演奏者登台,以历代传世名琴为观众奏响千年之音。谢幕时观众掌声响起,我环顾四周,整个剧场座无虚席,真是今非昔比,千年古琴找到了当代知音。

      根据《诗经》“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礼记》“士无故不撤琴瑟”等记载,我们可推算出古琴有近3000年的历史。从大量古籍和民间故事中,可看出古琴技艺是古代文人的基本修养之一,也是他们思想和审美的寄托。遗憾的是,近代以来弹古琴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名曲失传,高水平演奏人才紧缺。1936年,著名古琴演奏家查阜西先生统计,全国弹古琴的不到200人。新中国成立后,古琴传承受到国家重视,一系列抢救式保护措施就此展开:多所音乐学院设立古琴演奏和古琴研究专业,古琴文献整理和琴谱、唱片等出版工作持续推进,琴家重要曲目紧锣密鼓进行打谱留存。近年来,随着国风国潮涌动,古琴拥有更多机会登上舞台让人们欣赏了解。作为从业者,我深感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古琴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古琴作为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几千年未曾间断。传承古琴艺术要发扬好古琴的本色和特点。古琴的琴身是共鸣箱,面板就是指板,出音孔在背面,7根弦的有效弦长约112厘米,无品、无音柱,所以音色深沉含蓄。除了特有的吟、猱、绰、注4种基本指法,还有刚柔、方圆、虚实、浓淡、疾徐、断续等演奏方式。就像以四声音调朗诵诗词颇有腔调,拿毛笔写楷书和行草颇为顺畅,艺术内容和载体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无论演奏传统曲目,还是编写新作、改编移植流行音乐,古琴独特表现手法应该得到重视。

      古琴指法编排独特,同一首曲子不同流派、不同演奏者的演绎各有千秋。在一个乐句中,散音(空弦)、泛音、按音(走手音)三种音色经常交织运用,演奏者要控制和平衡三种弹奏法的力度,以便完成或长或短的旋律线条,这也是古琴音乐的独特魅力。几千年来,古琴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各有其经典曲目。有的曲目虽然旋律、指法一致,但不同流派的句法划分习惯,包括对节奏节拍的理解、右手的力度及触弦角度的变化、左手吟猱绰注的运用规律等都各有特色。现代交通和媒体更加便捷,为散布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流派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可能。

      古琴日渐流行,古琴普及需求旺盛,向从业者提出了新课题。比如优质师资的增长速度还跟不上古琴爱好者的增长速度,有的老师学了一两年古琴就开班授课,讲授基本音准节奏尚可达标,但对古琴文化难有深入了解,琴曲讲解也失之空泛。又如由于古琴记谱法的特殊性,初学者容易把谱面上的指法仅当做动作完成,忽视古琴音色、音准、节奏和音乐的连贯性等。解决这些难点,需要从业者进一步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以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对艺术的热爱,投入每一次演奏和讲授中去。在传播方式上,古琴可以像唐诗宋词一样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融进儿童绘本里的故事,也可以作为中小学音乐课的赏析曲目。随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里的音乐厅也可以增加相关演出、讲座和雅集,让古琴有机会面向更多观众。

      近年来海外琴友日渐增多,华人茶社、画廊里常常摆设古琴,播放古琴音乐,世界各地中国文化中心也积极举办古琴讲座和演出活动。相信古琴音乐的魅力一定会打动更多海外观众,让他们以此为契机爱上中国艺术,继而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兴趣。从“天涯觅知音”到“四海遇知音”,古琴艺术正在迈上传承发展的新阶段。

(作者为古琴演奏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5日 20 版)


                                                                (编辑 初凌宇)

 来源:人民艺术家网
  • 欢迎投稿 | 会员搜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与免责声明
  • 主管:文旅部·中乡会扶贫委
  • 人民艺术家网 www.rmysjw.org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www.rmys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41911号